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鹿>第135章 建国、唐王

翌日

坐在谈判桌前的两拨人,面容冷峻的对峙着,张国绅将自己重新写出的条件文书递了过去:“咱们也谈了这么长时间了,也是时候有个结果了,我方的条件是我主称王的条件必须应允,两国商贸也不能断绝,对于我国的敌对活动必须终止!”

收到西安书信的张国绅也是心情激动,以前和明廷谈判的时候虽然表现强势,但是从内心中还是有些虚的。

现在不同了,主上准备称王了,那自己就可以挺起腰板强硬起来了,当下就写下了一份书帖,要求再次进行谈判。

严锡纯又跳了出来,这段时间温体仁完全是把他当一个炮台来使,只要是张国绅他们提出来的要求,都会被严锡纯怼回来,而且根本就不是那种针对谈判内容的怼,而是什么都怼。

“一个贼寇也妄想称王,哼真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严锡纯,老夫忍你很长时间了,如果你们不想谈那老夫今日就收拾东西回去,有实力开战就是了,如果想谈那就把你的坑给老夫闭上!”张国绅毫不客气的怼回去。

“你!老匹夫想打架是不是!”见张国绅如此,严锡纯也是一愣,随即就恼了。

“哼,打架怕你也不是老夫的对手,温阁老如果还是如此那就不必再谈了,想必皇太极已经迫不及待的等着我们两方开战了,不过我们距离辽东远,你说他会选择和谁开战!而且老夫相信皇太极很愿意承认我主的唐王尊位,建立邦交!”张国绅冷笑着。

温体仁现在的脸色难看起来,这些日子他们也是谈论了好多次,也知道,皇太极称帝之后肯定会对大明再次动兵,如果这个时候惹恼了张国绅,真的在西线再和王树亭开战,对方可是有着二三十万兵马,朝廷要调集多少兵马才能抵挡住对方的进攻,两线开战怕是抽调全国的精锐也不一定能胜。

“张阁老不要着急嘛!锡纯是个冒失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么长时间了咱们不是都谈的挺好嘛,再说了唐公称王的事情如此重大,还要皇上首肯才行!”温体仁赶紧安抚道。

“这才是要谈事的态度,本官也知道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决定的,不过我倒可以透露一些消息给温阁老,我主准备在下月初昭告天下,如果能得到皇帝认可那我们两军就是同盟关系,我军会从蒙古进兵辽东支援大明作战,如果超过时限那我们就自己行事了!”

“好,此事我会禀报皇上的!”温体仁点头表示知道。

接下来双方有针对其他各项细节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有着后金在辽东的威胁,张国绅他们此次谈判很是强势,对于那些原本可以妥协的条款,丝毫不让,一时间谈判屋内吵翻了天。

好不容易一天的谈判结束之后,温体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

脱去官服换上便衣之后,坐在太师椅上长舒了一口气:“真是累死老夫了,这张国绅真是难缠!”。

身后有一双纤手轻轻的按在了温体仁的肩膀上,轻轻的按捏着:“老爷,什么事情今天这么累啊!”

“还不是那陕西的王逆,捏着朝廷的软肋,现在居然要逼迫皇帝承认他称王。”

“啊!那皇帝会答应吗?”温柔的女声问道。

“以皇上的性子,怕是难啊!”温体仁揉了揉自己发胀的太阳穴。

“那如何是好啊,这不是让老爷两头为难嘛!”

“为难又能如何,老夫作为内阁首辅,自然要为皇帝分忧,承认王逆王爵是必定的事情,不然朝廷承受不住两面开战的风险,只怕最后还是老夫承担结果,哎!”温体仁叹息了一声。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他想不想承担结果的事情了,袁崇焕、陈新甲等人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看来自己现在要考虑如何才能全身而退了。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坐在软榻之上,下边温体仁、王应熊、吴宗达几人规规矩矩的坐在绣墩之上:“这就是王逆最新提出来的条件?”

“是,陛下。”

“你们觉得应当如何?”

几人互看了一眼,最后温体仁还是硬着头皮说道:“皇上,我们在辽东的细作传回来的消息,是皇太极已经集结了十数万大军,怕是用不了多久就会南下”

温体仁先把眼前面对的困难抛出来,这样最后主动让崇祯皇帝自己认可谈判条件,最后自己的责任才会最小。

果然,听到后金陈兵十数万崇祯皇帝脸色变了一变,这距离上次围城才过去多长时间啊,难道又要来一次金兵入寇。

“辽东和京城附近的兵马可还足用?”

“回陛下,辽东经上次一战之后,还有七万余兵马,其中两万关宁军、五万新军;宣府、蓟州两镇尚二十万人马,除却守备长城沿线可抽调的不过五六万之数,应对其皇太极全力进攻的话比较吃力,臣请调湖广的洪承畴部北上。”王应熊说道。

“如果洪承畴北上,湖广的剿匪事宜谁来负责?”崇祯问。

温体仁想了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杨嗣昌丁忧期满,陛下可命其为督师,节制河南、湖广、山西、四川等地军务缴贼,现在闯贼已灭,献贼亦是困兽之斗,留下部分兵马自可应付。”

“陕西王逆如何应对?”

几人都低下了头,谁也不敢言语,如果这时候陕西再起战事,两线作战朝廷先不说能不能抽出那么多的兵马来迎战,单是后勤压力就是不可承受的,想想现在那快要见底的国库,如果真的军需供应不上,导致士兵哗变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看着几人低沉着的脑袋,崇祯皇帝叹息了一声,又拿起桌几上的表章看了起来。

良久才叹息了一声:“温阁老你有什么建议吗?”

温体仁心中咯噔一下,还是没有躲过去,皇帝陛下这是不想自己说出口啊,不得已他只能开口说道:“陛下,现在朝廷不宜两面同时和辽东、陕西同时开战,臣以为以上述条款对王逆进行招安也未尝不可,虽然爵位尊贵了些,但是王逆会从草原上进兵辽东,不管是真是假,终归是暂时解决了后顾之忧,不如暂且虚与委蛇,等到战败辽东之后再图陕西也不迟?”

“也只好如此了,就依温阁老所请,你没去操办吧!”崇祯皇帝摆了摆手挥退几人之后,自己瘫坐在软榻上。

心中暗自感伤,自己这是继承个一个怎么样的大明啊,十余年来殚精竭虑,到现在却要签下这有辱祖宗的条款,心中又想,都是这些大臣们不体朕心,不知道尽心尽力为国分忧,做起事情来推三阻四,为什么朕就遇不到一个于谦一样的国之干臣啊!

很快,几日之后,经过多次商谈,皇帝用玺,温体仁代表大明朝廷和张国绅签订了条约,承认王树亭的唐王地位,解除暂时的敌对关系,开放运城、卢氏、商南等地,允许双方商贾贸易,在大明王室和公侯之中选一郡主和两名贵女婚嫁唐王,结姻亲之好;

作为回报,王树亭接受大明册封,名义上接受大明的招安,实际上是自治,有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唐军遵从朝廷调遣自草原出兵辽东,协助明军共同打击后金;并释放所有被俘的皇室宗亲。

这之中没有提到的就是传国玉玺,作为交换条件之一,传国玉玺会秘密的送至京城。

张国绅在北京城耽搁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带着签好的文书,还带着朝廷礼部官员,传旨太监携带着崇祯皇帝诏书一同返回西安。

日子很快就到了八月十五。

西安城东,唐国公府门前的广场上。

已经建起了三丈高的高台,高台之上摆放着一尊巨鼎,巨鼎之前桌案上摆放着三牲供品,王树亭身穿蟒袍,头戴九冕王冠,在一众臣民的注视下,缓步登上高台。

祭拜上苍之后,先是崇祯皇帝的特使大明礼部侍郎黄锦,宣读了崇祯皇帝诏书,并赐下胙肉,代表朝廷承认王树亭的地位,张国绅作为去京城谈判的重臣,可谓劳苦功高,由他宣读正式的继位建国诏书。

接下来,王树亭又宣读了那又长又绕口的祭文,这祭文不但长,而且还多是生辟字,王树亭足足准备了三天,才将所有的字都认全读熟,不然非出笑话不可,念完察文,下边跪着的文武官员才叩头山呼:“唐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那些在底下跪着跟着看热闹的百姓,也同样的高呼:“唐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王树亭高居王台之上,俯看在下面跪拜的官员和百姓,一股豪气由内而生,这就是天下尽在掌握之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