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鹿>第130章 遇到宋老道

回到寺庙禅房之中。

主持方丈立即召集了众多大和尚,神情略带兴奋的说道:“今日唐公总理徐大人来进香,想必你们都知道了吧!”

众僧点头。

“听完我寺传承之后,徐大人提出要在我寺召开水陆大会超度因灾荒战乱死难的百姓,要求我们广招天下佛门高僧!”

一名须发花白的老和尚一脸激动的站起身来:“师兄,这对我们是大好事啊,可以再次提升我寺在佛门中的地位!”

“嗯,我亦是这么觉得,所以这件法事我应下了,一年为期,唐公会拨银二十万来作为法事用度,我们一定要尽心做好,召集天下同门,同时也要宣扬唐公仁德!”老方丈是明白事理的。

“这样我安排一下,释文显你甄选三十六人,三人一组前往各省,携带佛帖邀请名寺高僧前来;释文华,你负责挑选适合做法事的地址,进行营建;释文诚,你挑选一些佛法精熟的僧众,在唐公境内宣扬佛法,统计死难者的人数和性命,一年为期,按时返回!都可明白了?”

“是,我等明白!”众僧应道。

“好,那就都去办吧!”

众僧退下之后,老方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我佛慈悲,大慈恩寺终于要在老僧手上重现光辉了!”

再说,徐平川众人,坐着马车往回走,走出去没有一里地的时候,就看到路边摊贩之中,有一个挂摊显得那么突兀,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挂摊的主人穿着一身道士打扮,身材五短,相貌丑陋,正眯着眼睛,睡着了一样。

这在和尚庙跟前,一个道士摆摊,怎么看都觉得是格格不入。

好奇之下,徐平川叫停了马车。

走下车来,对着黄文彩等人说道:“你们先回去吧,我在这里转转!”

留下一辆马车之后,黄文彩等人先行离去了。

徐平川缓步来到挂摊之前,看着挂摊两边挂的幌子“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横批“铁口直断”。

“算个卦!”徐平川敲了敲桌子,叫着道人。

“每卦一两,先给钱再算!”道人眯着眼睛回答。

“你这道士,还没有开口就先要银子啊!”徐平川笑道。

道士缓缓开口:“愿者上钩,你愿意算就付银子,不愿意就莫要打扰老道睡觉。”

看着这副架势,徐平川从钱袋里掏出一块碎银子,扔在桌上,坐在卦摊跟前的长凳上:“好了,来算一算吧!”

老道立马两眼放光,以极其快的速度将银子收进自己的兜里,然后坐直身体:“说说吧,想要算什么?”

“无所谓,你想算什么就说什么!”徐平川倒是想看看这人有什么本事。

老道既不拿签筒,也不让写字,只是紧紧的盯着徐平川,半晌之后才缓缓开口:“看你这面相确是贵不可言,有位极人臣之相,阁下必是为官之人吧!”

徐平川撇了撇嘴:“你会算别的不?”

废话自己乘坐马车来,身边跟着护卫,不是为官之人,在西安城中,谁敢如此行事。

“不要急,听贫道慢慢道来,虽然你已经位极人臣,可是现在贫道观来你的前途并不稳固,其因不在内,而在外!”老道捻着不多的胡子说道。

“此话何解?”

“一两银子!”老道接着说。

徐平川都笑了,又摸出一两银子扔给他。

老道痛快的收下,接着说:“观你气象,外在原因有二,其一应该是你主气运,原本蓬勃之势现在有些懈怠了,没有了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其二,则是你方敌对势力的气运大涨,有反压的趋势。造成你的前途不稳。”

徐平川心中咯噔一下,在仔细端详眼前这个道人,就感觉不再是那么丑陋猥琐,反而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这人如果不是胡诌乱扯,那么就必然是一个智谋深沉之辈,想必来这里也是故意等着的。

确实,王树亭已经连着数日没有出现了,通过薛全给的消息,这几日一直都在和苏泰太后腻在一起,连公事都不过问,有了那么一点昏君的味道,这老道是怎么知道的?

另一点就是,大明那边已经开始编练更多的新军了,而且对于起义军的围剿也进入了最后阶段,更主要的是通过内线得来的消息,自从没有了陕甘等地的拖累,大明的税收已经摆脱了赤字,开始有了盈余,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想到这里,徐平川整理了一下衣衫,恭敬的施礼:“不知道长尊姓大名?”

“贫道本家姓宋,名献策!”

徐平川立刻惊起,惊讶的说道:“你是宋献策!”

老道倒是有些纳闷:“正是贫道。”

“原来是宋先生,久仰大名,徐平川见过宋先生!”徐平川深施一礼。

老道更加懵了,自己的名字这么声名远播了吗?不应该啊,自己可是在徐平川家门口蹲守了好长时间,买通了徐府下人才知道他今日要出行,才来专门等着他的,就是想通过吸引徐平川来让他把自己引荐给唐公的,至于如何知道王树亭几日不朝,那就完全是看徐平川这几日的行踪,猜的蒙的。

早知道这样,直接去徐平川府上拜见多好啊,还折腾这么半天。

“徐大人,知道宋某?”宋献策好奇的问道。

“哈哈哈,自然知道,天下人才徐某都是心中有数的,知道先生精于奇门遁甲及图谶等术,只是先生行踪不定一直寻访不到啊,不想在此得遇先生。”徐平川笑着解释。

“原来如此,宋献策拜见大人!”宋献策也重新整理衣冠。

徐平川可是知道,前世这宋献策可是李自成的军师,曾编造谶言:\"十八子主神器\",助李自成商定谋略,设官守土,除暴安良,被封为开国大军师,还和牛金星为好友,一起辅佐李自成登基称帝,进入北京后,起义军陶醉于暂时的胜利之中,李自成不听宋献策的规劝,大批任用降官。又对降官实行酷刑拷掠的追赃政策。

宋献策又借天象示警上疏李自成说:\"天象惨烈,日色无光,亟应停刑。\"使李自成采纳了他的建议,得宽赦者千余人,到后来李自成兵败,宋献策随起义军撤退,后不知所踪 。

这种智囊级的人才,自然不能错过,徐平川略显激动的上前抓住宋献策的手腕:“走走走,先生随我一同回府畅谈!”

也不管宋献策愿不愿意就拉着他上了马车。

坐在马车上,宋献策看着车中的布置,这就跟一个小房子似的,里边桌案火炉茶具,应有尽有,车辆行驶的过程中竟然感觉不到多大的震动,不由得好奇问道:“大人,为何这车震动如此之小?”

“先生有所不知,这是工坊最新制作出来的马车,车轴之上装有弹簧和减震钢板,不仅可以减轻震动,装载重量也大大增加,一会下车之后我指给先生看,一看便知晓了!”徐平川解释道。

看着徐平川画着简易的示意图讲解之后,宋献策有些明了:“真是奇思妙想。”

“哈哈哈,这是自然,唐公专门成立了科研院,由宋应星宋先生主持,研究出了不少成果,相信届时先生定能大开眼界!”徐平川笑着说。

两人一路聊着,很快就回到了徐府。

进府之后,徐平川让人赶紧准备酒席,顺便收拾出一处客房,便拉着宋献策急急的去了书房。

落座之后,徐平川才开口询问:“先生游走四方,不知对天下形势如何看待?有何可教徐某?”

宋献策喝了一口茶,整理了一下思绪,知道这是真正的考验来了,半晌才缓缓的开口:“宋某游历多年,见到了太多的世态炎凉,观看大明江山已经日暮西山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官僚士绅囤积了太多的土地,导致百姓无所生计,田中所出之粮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如果这个根改变不了大明灭亡就是早晚的事情了,这不是一任明君可以改变的。”

缓了一下接着说:“唐公之所以能在陕甘站住脚,就是因为农民起义导致了这些官绅地主大量伤亡和逃离,才使得唐公能够给百姓重新分配土地,又有商路换土地的政策,使得士绅和百姓都得到了利,各方支持才快速的稳定了局势,不过此法在陕西可行,到其他地方就未必可行了!”

徐平川想了想,也对,只要不是出现大面积的民变,真正治理地方的还是那些地主士绅,如果以后唐军占领一地,想要收回土地,势必会引起这些地主士绅的反抗,虽然有武力可以镇压,但如果在和大明对阵的关键时刻这些人跳起来,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