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总裁豪门>我的出道路>第105章 孔子的大同世界

与人相交,当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以志相交?一位真正的君子,会懂得人与人之间,必定会有所“同”,也会有所“异”;人生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彼此差异万千,都是在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君子最显着的特征就是有一种智慧,会发掘和放大彼此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也坦然接受表面上的“差异”。可以在“同”和“异”之间选取最佳的平衡点,从而最大程度地“求同存异”。

在现实生活中呢,就会首先了解自己所要融入的团队,是否志同道合,是否理想相近。一旦进入,就会将所有集体里的、团队里的集体利益和团队理想,当作是荣辱与共的大海。而同时呢,将每一个个体成员的利益看成是“船”。自己的思路非常清晰,只有当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加广阔的时候,自然水涨船高,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

所以,君子所孜孜以求的 ,永远都是内在的、本质上的“一团和气”,是“以志相交”。

小人,以利相交?小人的特点就非常明显:只要自己的“小船”,不要“水”,不懂得船离开了水会寸步难行,也就自然谈不上“水涨船高”的智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小人一切行为处事的出发点,均是以“小我”为轴心,均是是自己的一己之私,其他的都可以变得次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小人同而不和”的实例非常普遍的。比如当前越来越多的子女们,由于长期地被父母宠爱和溺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啃老”和“靠老”当成了天经地义。根本不会懂得在一个家庭里,“家”的全体才是“水”,父母才是“中心”,自己只是行在水上的“小船”;自然就不知道父母和前辈的艰辛,不懂得感恩与回馈,更不懂得“水涨船高”的智慧。

所以,我们就会经常看到:许许多多的子女,平时相处时不会显现出来,而一旦面临家产、遗产或财产的时候,会六亲不认,甚至会兄弟相争、大打出手。而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层面上时,就总会有一小部分人,也会为了一己之私,可以不要祖先、不要祖国。我们会发现,上述的这些“小人”之性,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平时为了吃你的、喝你的、赚你的,可以天天生活和相处在一起。但是,一旦触及到自己大私大利的时候,就会“有奶就是娘”,甚至会背叛亲情、背叛祖国、背叛自己的民族,我们众所周知的“台独”、“港独”就是如此。

这个时候我们看看,小人所念念不忘的总是“小我私利”。表面上呢,会暂时地会保持和气,而骨子里呢,实则是“以利相交”,大事来临之时一定会内耗拆台。

与世相谋,当天下大同?“天下大同”的思想出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礼记-礼运》篇中的一段,就是在这里,孔子提到了他着名的“天下大同”的理想:老人们都可以颐养天年,善始善终;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职业事业,都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孩子们都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丧偶者、守寡者、残疾人等,也都能得以善加抚恤,安稳地生活。我们芸芸众生之间,人们都可以相互关爱,相互照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男人女人,都知道各擅其长,各司其职;所有的社会财富都“不必全部藏于己”,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分享给社会,分享给他人;一旦有人囤积,或有人浪费,将会引以为耻。

家庭、集体和团队中,谁要是懒惰懈怠,不愿意付出,都会招致大家的厌恶;个人的所有付出和奉献,也都是“不必全部为己”;一旦全部占为己有,也会招致大家的耻笑。最终的理想情况,就是人与人之间,不须相互提防、没有相互算计、不必心存芥蒂,人们之间都是高度互信;社会上,更不会有盗贼和犯罪,家家都可以夜不闭户。而凡此种种的,人与人之间的“一团和气”,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天下大同”。

《易经》:为什么要大同?我们说:理想毕竟是理想,理想能够实现,才最有意义,才是现实的智慧;孔子的“天下大同”理念,在今天的人们心目中,尤其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目中,会显得迂腐和过时,仿佛和自己毫不相干,和“乌托邦”一样的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孔子真的是脑子进水了吗?作为最伟大的一代圣人,难道孔子仅仅抛给我们一块大饼,让我们“画饼充饥”吗?

《同人卦》的卦象,即是“上乾下离,天下有火”之象;但说起《周易》,很多人会茫然不知所从。因此,笔者希望您看看第找找度娘看卦象,因为这儿不能显示。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周易-同人卦》的卦象之义:即是我们的原始祖先,在漫长的繁衍生存过程中,就发现一个道理:只有众人拾柴,火焰才高;只有抱团,才能取暖,才能最大程度地抵御自然环境的恶劣,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取天地的能量和光明。反之,凡是那些过早地离群寡居的,或者自私自利的,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无论是人,还是野生动物,都会命不久长。

为什么要“同志”?而孔子在彖词中则这样描述他的“同人”智慧:“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我们看,“君子和而不同”,其深层次的智慧根源,为的是能在自然界中获取更大的生存能力,为的是能够顺应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为的是自己更加幸福安康。而“一团和气,天下大同”,才是自己生存的最大能量和最大光明,才是君子之正,亦是君子之志,“同志”二字,也是由此而来。

按照佛家的说法或许更明白些:你的父母家人,你的亲友同事,你生命中所有的有缘人,都是你的佛菩萨;当你心中有佛有菩萨时,你就会最大程度地善用佛菩萨的力量,你将更加健康,更加成功与平顺!

是以当下流行的紫微圣人一说。很多的人认为自己是那位圣人。是那个圣王之王。而且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大放厥词。自圆其说,把各个预言,宗教学说硬拉四套放在自己身上。可是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很可笑的。他们看到的是名和利。认为只要是自己站出来,就应该有很多人的拥护。就应该有很多人希望在那个《封神榜》上有名。而趋之若鹜的赶着来拥护他。他则是那个权力的中心。至高无上的存在。

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毛爷爷。我们的伟人。都是一步一步自己成长起来的。从基层知识和文化慢慢的积累。还有生活和工作中的实干被大家拥护起来的。并不是他自己一呼百应。真的就有很多人听从他,服从他。而是靠自己的付出和贡献取得大家的认可。

所谓的预言。也只不过是一些模糊的说法而已。一致的就是当代会出现那么一个思想鲜明的人物。会领着大家走向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就包括他究竟叫什么名?各个教派和各个国家的预言也各不相同。只是每一个教派都给了他最高的荣誉。也让每一个教派对于他的看法和观点达到了出奇的一致。

比如说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他老人家。提出了很先进的思想。做出了非常好的表率。可惜他已经不存在了。是列宁实现了他的思想代表的社会,最后也没有坚持下去。所以说这个人都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现身。既然是一个修者,他也就早就看透了名利。明白了名和利集于一身的时候,是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的有用之躯白白浪费和牺牲呢。

作为一个圣贤,前边儿经典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经历所形成的故事。基本上会拜读和领略了里边的精要。 作为一个王者,能屈能伸。就拿比较典型的越王勾践来说。为了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亲尝它的粪便。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大的屈辱。就连当时的越王勾践也是不想尝试的。是他的大臣范蠡,给他出的忍辱负重的建议。这才使得他有了回自己领地的机会。

最后的越王勾践为了不忘自己的耻辱。卧薪尝胆让自己发愤图强。到最后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才得以一雪前耻。他的成功离不开范蠡为他云筹帷幄。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所以说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和大家团结一致,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目标。尽力而为的拼搏。在大家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孔子的大同世界,将离我们现在的人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