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古代言情>晋末琐事>第4章 鱼佩出处引人猜忌,桓子符借机杀殷浩

  侧望远山笼仙瘴,俯折黄梅化冰河。芬芳不过三月,转眼腊梅已败,这不可方物的美盛开于冬,却在春风中消散,宁在艰难困苦中独自绽放,不在温柔和煦中争奇斗艳。低眉顺目能保万全,但全力一搏不见得就粉身碎骨,自古富贵险中求。

  “相龙,你说当年真的是殷浩将这块玉佩送给王兄的么?”司马奕穿着宽大的素袍,侧枕在楚相龙的腿上,合着双目,一手摩挲着鱼形玉佩。

  “殷将军此人自视甚高,当年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其为官,每每辞而不就,隐居荒山近十年,当年与桓氏相抗衡的庾氏也请他不动,还自比管仲、孔明。哀帝年幼,人微言轻,怎么结交的此人呢?定是以讹传讹。”相龙一面慢慢从司马奕耳中拉出耳扒,拿起铜丝鹅毛棒继续为他采耳,一面轻轻的道。

  “既然这样,就没人知道这玉的来历了?可是兄长当年让我一定要随身佩戴这玉,不就是为了告诫我,吸取殷将军的教训,对桓氏要慎重处之,嘶~。”那鹅毛恐怕是搔到了司马奕的痒处,他微闭的眼珠转了转,发出轻声哼唧。

  “当初你兄长也未曾告诉你这鱼佩的来历,不过如果是殷将军之物,还有一人,应该知道。”相龙见他舒服的样子,不禁手上的鹅毛在那处又扫了扫。

  “何人?”

  “当今丞相,司马昱。”

  “这个人,恐怕知道内情,也不会对我和盘托出的。我可是坐了他梦寐以求的位子,挡了人的去路,还如何求人呢?”这世上偏偏就是有一种人,吃了葡萄还要说葡萄酸,既然坐了这九五之位,就是要承受来自四方的重压,权臣的挤压算什么,同族的亲人,也倒戈相向。孤家寡人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真是太贴切了,可偏偏这王位不是他想要的。司马奕微微睁开双目,美眸流转,随即又轻轻合上,挥了挥手。

  “当初殷浩将军推诿了桓氏庾氏双方的邀约后,单单因为琅琊王司马昱的征招就入朝,凭此就能看出两人交情匪浅。”相龙想了想又道。“传闻支道林曾与殷浩在司马昱府中清谈,论辩时支道林便落败,司马昱还为此夸赞殷浩思纬淹通,比羊叔子。司马昱如此崇尚清谈之人,想必对殷将军十分倚重。”

  “嗬,没有这份倚重,怕是殷将军现在还能好好的活着。没有被委以北伐的重任,他能因此与桓温决裂么?”司马奕放下玉佩,由着它随着衣摆垂下,躺在衣袍的褶皱间,谁要管它是何人相赠,他只知道除了这江山的宝座,兄长只单单留了这么一个物件给自己,最后的亲情,最后的关怀。

  “桓温也没有真正深恶于他吧,毕竟默许了朝廷为殷将军改葬。传闻殷浩罢黜后桓氏曾修书令其任尚书令,殷浩以空白信函复之,这才惹怒了桓氏,任其继续流放,死于荒陌,白衣下葬。不过桓氏终究是后悔了,顾悦之上疏追复殷浩原官位改葬,是否就是他从中暗示了。”相龙一向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真的很有做将军的头脑,不管是什么小道消息,他都乐于搜集,整合到一处,分析其中的联系。

  “桓氏还真是惜才。”司马奕嗤笑一声。

  “惺惺相惜吧,毕竟只有殷将军才是他唯一的劲敌。”说到此处,相龙也有些唏嘘。

  “逝者已矣,可惜殷将军一生事业付之东流,只因信错了人。”司马奕睁开双眼,像是要起身又有些不舍这和煦的春阳,这样舒服的令人发指的时光,还能享受多久?为了永远的留住它,是否要冒险拼杀呢,会否也如殷浩般一败涂地,落得凄惨下场。

  “如此说来,这玉佩还是不知何人所献。”相龙疑惑了。

  兜兜转转的话题,看似围绕着玉佩,实则是内心的考量与自我的博弈。我辈不才,立于家国动荡之时,英雄四起之林,谋一出路,愿上苍庇佑,能守住最后的一点真。司马奕望着相龙,英气十足的脸,却带着柔暖的目光,哎,算了罢。“玉佩所献者何人并非最为重要,为何兄长要我玉不离身?”司马奕不想追究玉佩之事了,像是发问又像是回答自己:“是不要我与桓氏为敌么?”

  “那你当真不要听兄长一言么?据说当年王羲之曾多次劝告殷浩莫要与桓温抗衡,提议三人共同匡扶司马氏的旧日辉煌,要三人携手共为天下苍生造福,可惜殷浩并未采纳其意见执意与桓温抗衡,才致身陨,王右军经此之后心如死灰,便隐世云游去了,如此看来三人本来交情菲浅呢。”相龙的小道消息又来了。

  “你这是自比右军,要劝我也莫要与桓氏为敌?桓氏加殊礼的时候,是谁拿着鸡肋,让我杀罪臣来着,此时怎么收声了?”司马奕变脸之快也好比翻书。

  “不敢比不敢比,我当时是怕他作威作福到咱们脸上,谁知道他受了殊礼,反而回他的扬州去了。”相龙心虚的挠了挠下巴。

  “你见哪个封疆大吏会在天子面前立规矩,不都是回自己的老窝当土皇帝去了!他这个扬州牧,做的比我这皇帝风光啊!”司马奕连享受的心思都没有了,言毕就要起身。

  “恩,天高皇帝远,他确实逍遥。”相龙也收起鹅毛,眼神似神游。

  “怎么着?羡慕啦,三公子有何打算啊?要不要朕赐你一匹快马,你这就去找你的桓公去啊?”司马奕阴阳怪气起来真不是常人能比。

  “哎,不不不,陛下恩德,小奴终生贴身伺候陛下,万死不辞,万死不辞。”相龙赶紧从席上由坐变为跪,还一头磕在地上,掷地有声。

  一味的挤兑楚三公子是有趣,奈何今日忆起往事,心情沉重,如此有趣之事也难以掩盖住内心的慌张。

  “快了。”司马奕径自倒了一杯茶。

  “什么……快了?”相龙胆颤的抬起头,试探着问。

  “桓氏,快有动作了,他的耐心向来不怎么好。”饮一口雨花拔萃,淡香扑来,沁人心脾,消散人腹中苦闷。

  “北伐?”相龙才明白。

  “桓氏向来执着于北伐,他看不得北方诸寇有一丝安稳日子。”司马奕对此也义愤填膺。

  “此人心机深沉,难以捉摸,就说‘庚戌土断’做的不留后路,便能看出此人对世族毫不顾忌,尽其所能的榨取钱粮赋税,一心只为北伐做准备。”相龙起身,由跪转为坐,也给自己倒了杯茶,两人你一口,我一口的喝了起来,都似有所思。

  “是啊,朝野上下皆是世族门阀。这九品中正制,让这些人举贤不出门,用法不及权贵,寒门之人永无出头之日。也只有这桓子符,敢于选人用人,不问出身,只论英雄。”司马奕摇摇头。

  “哎,满朝文武皆出自其门下,难免对知遇之恩不感激涕零啊。不过有人也未必吧,谢安……”相龙话还没说完就被瞪了一眼,赶紧禁了声。

  “要说这桓氏确实算个英雄,只是……”下面的半句话无法出口,因为只是此人野心甚大,不仅是司马氏的江山,恐怕他看中的是一统天下后的江山,燕、秦、凉怕是早已在他心中的版图之上,司马奕悠悠叹气。

  “我听说顾悦之的后人名恺之,字长庚,现在桓氏帐下做参军啊,颇善丹青。”相龙突然转换话题。

  “果然?”司马奕好像很有兴趣。

  “兴宁二年,高僧慧力在城南修建瓦棺寺,顾恺之为其绘制名为《维摩洁像》的壁画,光彩耀目,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相龙说的那叫一专注,仿佛忘了南北东西,像亲眼见了似得。“对了,此人曾为谢安画过一像,神韵非常,十人看后,都可辨出是石安本人,真乃神人。”相龙又忘了谢安这个名字是司马奕心中的一根刺,能否倚重他,还徘徊未定。

  “相龙,代朕修书一封送去罢。”司马奕垂了垂睫,似打定了主意。

  “谁啊?顾恺之?不,不好吧!毕竟是桓氏内臣,贸然联系……”相龙从欢脱中冷静了下来。

  “谢安。”

  “遵。。。遵旨。”

  谢安没有收到书信,桓温却收到了。

  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致信桓温,自称老病,请以闲职休养,愿拱手相让二州。这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本就做好北伐打算的大司马更加如虎添翼,立刻上疏陈词北伐的必要和时不我待的决心。这次北伐的重心还是洛阳,伐姚襄时本以收归囊中的洛阳,又被前燕掠夺而去,此仇必然要报。

  司马奕收到桓温请求北伐的奏报,不假思索便予以回复,内容精练,两个字:准奏。

  既然已经无法阻拦桓温北伐的脚步,那么就趁着这次北伐,让一切回归平静吧。朋友的朋友未必是朋友,但敌人的敌人一定是朋友,借前燕之手除去自己的眼中钉,司马奕的如意算盘打的噼啪做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