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仙侠武侠>灵山【完结】>第401章

  高力士劝道:“贵妃诚无罪,但杨国忠既诛,众将士怎会安心让她侍奉陛下左右?将士安宁,陛下才有安宁。”这话已经很露骨了,众将士擅自杀了杨国忠,怎么会留下杨贵妃呢,难道还等她将来报仇算帐吗?李隆基要想自保,只能顺应众人之意。

  李隆基万般无奈,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牵到沉玉寺后院一棵梨树下,赐一丈白绫自缢。杨玉奴时年三十八岁,这些年养在深宫仍是花容玉貌,玄宗仓惶出逃仍带她随行,可见恩宠未减。

  可怜杨贵妃直到高力士捧白绫而来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眼泪如断线的珍珠扑簌簌洒落,全身都在发颤,扶案问道:“天子何在?”

  高力士不敢抬头,低声答道:“山河破碎,天子无威。六军逼宫门外,贵妃娘娘莫要怪罪。”

  正在说话间,高力士耳中突然传来细细的却又很清晰的声音:“高力士,你将亲手缢杨妃,请听我言。”他吃了一惊,抬头转身望去,那个声音又说道:“莫顾盼左右,我非你所能见,按我说的做就行!”

  ……

  高力士缢死杨贵妃,玄宗下令将尸身抬到佛堂中,让陈玄礼等将领前来查看。陈玄礼等人脱去甲胄叩头道:“臣等为社稷大计,诛杀杨逆,未尊圣旨,请赐矫制之罪。”

  李隆基只能安抚道:“朕识人不明,以至今日之乱,欲往蜀地重整军马平叛,尔等皆国之志士,应加爵赏,何罪之有?”

  众将士一齐拜倒高呼万岁,天子命高力士草草掩葬杨贵妃,默默洒泪不语。众将士整顿军马继续护驾前行,这场兵变告一段落。然而离开马嵬驿还没有多远,当地的一伙乡绅跪地拦驾,代表“百姓”请命,请求留下皇太子李亨率军平叛,羽林军众将士也跪地请求陛下从百姓之请。

  一见这个场面,李隆基已心知肚明,这分明是太子一手安排的,就是要夺权将自己架空再一脚踢开。但如今将士之心已随太子,也不可能再听李隆基的号令了,如果李隆基继续掌权,将来翻过身来平定天下,这些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安危,只有拥太子上位才能保住身家。

  李隆基无奈,只得留下太子,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军平叛。李亨率领羽林军大部与父皇分道扬镳,北上灵州收拢西北边镇军马去了。而李隆基在一队禁军的护卫下,继续南行入蜀,于七月二十八日到达成都。

  李隆基在大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二日逃离长安,六月十四日到马嵬驿遇兵变缢杀杨贵妃,随即遭遇太子夺权。李隆基做为一代盛世帝王,并不安心被儿子摆布,南行途中的七月十五日,他做了最后一次挣扎,下了一道诏书,史称“分制诏”。

  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至灵州召集西北边镇军马,南取长安、洛阳。

  命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沿长江而下,沿途招募士卒军马、甲仗粮草,北上平叛。

  这是分兵两路的战略,而以当时的形势看,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另派永王经营长江流域,也是为防止黄河流域战事不利所做的长远打算。李隆基还有些不甘心,并不想这么快就退下历史舞台的最高峰,还想玩诸子、诸将制衡的帝王术。

  可惜这一道分制诏下晚了。

  第308回、山河如旧人间乱,烽烟望尽无长安

  在李隆基下“分制诏”三天前的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将士的拥戴下于灵州自行登基,改元“至德”,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任用郭子仪、李光弼为将,收拢各镇军马,已经取得了皇权正统地位。可怜南行途中的李隆基还蒙在鼓里,不知自己莫名就成了太上皇。

  李隆基入蜀之后,永王李璘奉诏前往长江流域就成了师出无名,因为已登基的李亨不承认这道诏书,也不会认可这种南北分权的格局。新皇李亨在当年十二月对永王李璘下达了讨伐令,由于第二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李亨图谋进攻长安,北方战势正紧,一时还没有顾及到江南。

  但永王李璘并不知情,就算知道也不会认为自己抗旨,仍然奉诏出师,沿长江东进一路聚集兵马、邀集各种势力支持。眼看天下刚刚经历君臣反叛、父子逼宫,紧接着又难免上演兄弟相残的一幕了。

  这一番大乱,不仅牵涉到朝堂贵胄与人间百姓,也牵涉到了天下修行各派,甚至包括已超脱轮回的仙家。

  ……

  时间再回到六月十五日,皇太子李亨率军北上,皇上李隆基的车马南下,马嵬驿一带又变得空空荡荡。这里离长安很近只有一天多的路程,在叛军随时袭扰范围之内,能逃走的人都逃走了,刚刚发生过一场兵变的地方仿佛成了一片无人的鬼域。

  离马嵬驿不远有一座望烟山,在山顶上可以清晰的看见远方的驿道,还有沉玉寺后院那株曾“缢死”杨贵妃的梨树。杨玉奴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靠在望烟山上的一棵树下,身上的贵妃服饰换成了一套道服,并不是太合身稍微有点紧,挤的胸口鼓涨涨的,但衣袍宽大勉强还能穿。

  她有些迷糊还没有完全清醒,睁开眼睛看见了山下的马嵬驿与沉玉寺,突然回忆起了自己的遭遇。堂兄杨国忠一家被哗变的士兵所杀,自己也被宠爱她的天子赐死,那么现在她变成孤魂野鬼了吗?杨玉奴下意识的想站起来,却发现全身酸软无力。

  “姐姐,你醒了吗?”她突然听见旁边有人在说话。转头望去,树下还站了两名女子,其中一人她十分熟悉,尽管已经快三十年没有见面了,但还是一眼认了出来,就是她的亲妹妹杨玉环。自从十岁那年父亲死后,她与妹妹分别被族中两位叔伯领养,至今才见到第一面,而杨玉环的容颜,只是二十五、六的样子。

  另一位女子年纪约二十来岁,相貌十分奇特,头发浅黄色略微有点发棕,眼睛很大,眉毛很细很长,五官看上去有些怪但却不难看,甚至显得妖异艳丽。如果是几十年前就见过她,还能认出此人就是刘金蟾,形容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如今的刘金蟾也修行大成,初窥飞天之境。

  暗中以神念传音,指点高力士做手脚,暂时断了杨贵妃的气息血脉,待安葬后又把她救起唤醒的人是刘金蟾,杨玉环如今还没有这么高的修为。

  杨玉奴吃了一惊想说话,喉咙里却咯咯作响说不出完整的字句,刘金蟾面无表情的说道:“杨玉奴,你全身气血运行尚未恢复,喉间也有伤,暂时不要乱动也不要说话,调养几月方可无恙。”

  杨玉环在杨玉奴身边跪坐下来,握着她的一只手歉然道:“姐姐,我们特意赶来却只能救你一命,做不了更多的事。……不要担心,你已经没事了,想去何处安身,我们都会帮忙的。”

  杨玉奴说不出话也无法追问更多,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这么多的事,目光扫过杨玉环的容颜又望向远方的驿道,变得傻傻的,眼泪止不住的又流了下来。

  “山下的寺院叫沉玉寺,杨玉奴已沉,这座山叫望烟山,你就把这半生的经历当作一场飘散的云烟吧。”刘金蟾淡然的劝道,说话时眉头微皱满怀忧虑。

  金蟾所虑最主要的并非世间事,梅振衣带领山中一批弟子去昆仑仙境已经十几年了,刘海飞升成仙也已经五年了,至今没有一点消息。他们应该在相助胡春救人,不知成功了没有,会不会出什么意外?相比人间乱象,金蟾更担心这些。

  如今天下大乱,梅家少主人梅应行召集梅氏子弟组织民勇,防止叛军进犯劫掠芜州。正一门掌门应愿仙子则约束弟子安守三山,莫为乱世动摇修行定心,也不知在仙界与昆仑仙境的长辈们怎么样了?

  ……

  此时做为掌门的应愿,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是守护宗门,兵乱虽暂未波及芜州,但天下难得清静,包括修行福地正一三山亦受其扰。芜州刺史宇文摩、菁芜山庄少主梅应行、正一门掌门应愿,都从不同的渠道接到了各种传书与传檄。其中有朝廷发来的,有安禄山叛军发来的,也有永王李璘发来的,甚至包括天下修行各派发来的。

  刺史宇文摩接到了长安城破之前朝廷发往的飞诏,命各地方整顿军马驰援平叛大军,还有安禄山在洛阳发出的传檄,劝各地长官率众归顺大燕。宇文摩做为唐臣当然首先忠于朝廷,可惜他根本抽不出军马来,芜州地方府兵名册上虽然登记了两千人,但这些人几乎上不了战场,一听说要打仗了,甚至有一多半人连影子都找不着了。

  江南富庶之地已太平很久了,别说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兵,就连军械库里的刀枪大多都上了锈。最近的一场战争是七十年前徐敬业叛军攻打芜州,当时大将军梅毅整顿军马登城抗敌,但也只是在城中据守不敢轻易出城决战,今天就更别提了。

  刺史正在忧愁间,菁芜山庄的少主梅应行来了,身边跟着一名叫樱宁的女子还有随行的家将。梅应行要效仿当年梅毅,组织民勇准备拒敌,而且他的志气却更大,对刺史说道:“我曾祖南鲁王梅知岩,当年在芜州起事非为一己野心,只求保境安民,我今日愿相助太守组织兵备兵勇,抗击叛军南下。”

  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宇文摩连连称谢,同时不无担忧的提醒道:“江南兵备荒废已久,无能战之兵,更无领军之将。”

  梅应行身旁有一人道:“我曾在边镇军中效力,与胡虏做战多年,愿领芜州之军,请刺史发榜招募民勇,我家公子也招集了两千族中子弟。”

  此人是梅六发之子梅效,梅六发死后他被二伯梅二南收养,自幼在梅氏家塾读书,却对武艺兵法更感兴趣,被梅毅举荐到军中,立军功累官至左千牛长史。长安兵乱之时,他率家将把南鲁公府的亲眷护送到乌梅山庄,又立刻南下回到了芜州。

  梅效与梅应行一见面,商量欲效仿当年梅知岩与梅毅事,两人一拍即合。其时樱宁也被梅应行从龙隐岛找了回来,帮着一起出谋划策。

  宇文摩不仅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还往浙东听涛山庄写了一封信求助。这位刺史竟然出自修行世家听涛山庄,想想也不意外,听涛山庄子弟并非人人适合修行,其中有人考取功名做官也很正常。

  青漪三山中的应愿也收到了类似的求助信,却是来自青城剑派。李隆基到了成都,派永王李璘沿江而下收拢兵马招集各方势力,其中就牵涉到青城剑派。

  隐居世外的清修之人,怎会涉及这些事?其实从五胡乱华时就有这种事了,及至唐初,梅孝朗率大军平定突厥叛乱,军中就有妙法门与东华门的修士,对方也有萨满大巫助阵。青城剑派的戒律以及祖训并不提倡弟子插手世间纷乱,但一个门派并不是抽像的存在,门中修士与世间各色人等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城剑派太上掌门晚谈亭幼年丧父,是被好心的邻家接济抚养成人的,邻家之孙高仙琦如今是永王李璘麾下大将,带着李隆基的诏书以及永王李璘的信,来到青城剑派求助。晚谈亭决定出山,掌门四季书与门下十余位弟子也决定相随。考虑到宗门传承不可断绝,四季书命掌门大弟子云飘渺与一众晚辈弟子固守青城道场不得外出。

  此刻天下时局非常乱,唐军、叛军、番军中也是派系林立。西域一带各族有的与李亨合作希望在平叛中捞点好处,有的则趁机图谋做大,属国吐蕃趁大唐西北边镇空虚派军攻占安西四镇。佛家、道家、景教、萨满各教中很多门派的修士多多少少都插手了。

  谁都认为自己站在正确的一方,在做该做的事情,一旦己方势力壮大,那么人间传承基业也将开枝散叶。就算本意不想插手世间凡人的争斗,但谁不希望自己一教的门户光大呢?而且各派修士包括已超脱轮回的仙家,都有一种隐固的道心,认为自己修证的道路最适合指引世人,不愿见“外道”做大见斥见谤。

  人间乱斗同时伴随着修士之间的斗法,你出手我也出手,这也许改变不了时局,却极大的增加了争斗的规模与杀伤力。修士之间互有损伤胜负因此结仇结怨,到最后往往已经脱离人间战场,纯粹成为修行人及修行门派之间的纷争,甚至蔓延到昆仑仙境中各派与众散修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