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仙侠武侠>灵山【完结】>第148章

  梅振衣:“我此时姓吕,号纯阳子,这位是清风童子。”

  法舟笑了:“此时姓吕,对对对,说的妙!我此世号法舟。”他坐下来歇脚,把包袱从肩膀上摘了下来,掏出两个馒头,递给梅振衣一个:“二位也是赶了好远的路吧?这位仙童不食人间烟火,吕道长还是填饱肚子再说。”

  这小和尚好眼力,一眼就看透清风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童,而梅振衣一直注意打量法舟,却没看出他的底细来。见法舟递来馒头,他也没推辞,并肩坐下,大口吃了起来。

  “吕道长干嚼馒头,还能吃得这么香?”法舟又从包袱里掏出一块荷叶包的咸菜疙瘩,掰了一半递给梅振衣。

  梅振衣:“多谢道友的馒头和菜,不瞒您说,我已经半个多月没吃东西了。”

  法舟睁大眼睛问道:“那你怎么又吃了呢?”他不问梅振衣为什么半个多月没吃东西,想必已看出他在修行辟谷术。

  梅振衣一边嚼馒头一边咽咸菜,嘴里含糊不清的答道:“你给我,我就吃了呀。再说我们也是去洛阳的,地方也快到了。……谢谢道友的布施,等到了洛阳你在何处落脚,有机会我上门找道友切磋。”

  法舟闻此言,不知何故又叹息一声,变得愁眉苦脸起来:“我此去洛阳是向太后领罪的,也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见面。”

  “领罪?道友乃有道高僧,会犯何罪?”梅振衣吃惊不小,他就算看不透也能猜到这小和尚法舟修为远在自己之上,连清风事先也说了他是一位高人,这位看上去天真可爱的小和尚,会犯什么罪呢?

  法舟:“都是口业纠缠啊,是因为观自在菩萨。”

  清风转过身来,盯着法舟问道:“你得罪了观自在?”

  法舟:“不是我得罪了观自在,是因为观自在菩萨,得罪了武太后。”

  “观自在菩萨得罪了武太后,这算哪门子事?”梅振衣又吃了一惊。

  法舟直摇头:“不是菩萨得罪了太后,而是因为观自在菩萨,我得罪了武太后,故此太后下诏,让我到洛阳领罪。”

  清风一皱眉:“法舟和尚,你把话说清楚点好不好?”

  这位小和尚法舟,在长安城中宣讲“行深般若”之法,因为他人小有趣,讲法也常常逗人发笑,听者云集,也不知道抢了哪家寺院的风头,引起了长安城中一批僧人的不满,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别的和尚组团跑去砸场子。

  有一日,他讲法之时,旁边有僧人发问:“法舟,你言必称观自在菩萨,当今武后也是崇佛之人,在你看来,武后的圣旨,相比观自在菩萨所说又如何?假如你有罪,是菩萨能治你的罪呢,还是太后能治你的罪?”

  这句话明显是个套,法舟一不小心还真钻进去了,他当场答道:“欲修行深般若,应从菩萨所说。”

  回头就有人将这件事报告到了洛阳,说法舟在长安煽动僧众抗旨,武后听说之后,下了一道诏书:“法舟平日所念,是哪部经文?若能念此经免不敬之罪,请来洛阳诵经,若不能免,则请自行领罪。”于是法舟就到洛阳来领罪了。

  法舟愁眉苦脸的说清事情始末,又朝清风道:“这位仙童,你既然开口发问,难道有什么办法救我?”

  清风直摇头:“你既然自己到洛阳领罪,我也没办法。”

  看着小和尚发愁的样子,梅振衣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法舟道友,我倒有个法子,也许能帮你。”

  法舟一愣:“这种事情,连仙童都无计可施,吕道长会有办法?”

  梅振衣高深莫测的一笑:“神仙没办法,未必等于俗人也没办法,和尚,你附耳过来。”他在法舟耳边小声耳语了一番,最后拍着肩膀道:“就这么办,你十有八九能过关。”

  法舟皱着眉头张着嘴,神情颇有些不可思议,好半天才问道:“这样真行吗?”

  梅振衣:“行不行,试过了才知道,如果不试,你一定要领罪,如果试了,说不定能免罪,对你并无损失。”

  法舟摇头:“你教我的,并非佛法。”

  梅振衣好气又好笑的说:“当然不是佛法,是江湖艺人的说口伎俩,要论佛法,我一个道士能比得上和尚你吗?”

  法舟还是摇头:“出家人不打诳语。”

  梅振衣给了他一拳:“谁叫你打诳语了?我也是真人不说假话!……你这几天,就这么念,等见到武后,就照实答话,一切不就都结了?”

  这一拳似是打醒了法舟,小和尚拍了拍脑门自言自语道:“这样还真可以试试,多谢道友提醒,法舟先告辞了!”他打上绑腿背起包袱起身离去,脚下一溜烟跑得还挺快。

  清风望着法舟的背影突然笑出了声,这笑声差点吓了梅振衣一跳,他赶紧问道:“仙童,你怎么笑了?我可从来没见你笑过,上次问过你,你却说这世间之事有那么好笑吗?”

  清风:“这小和尚不算太迂腐,还有点可爱,竟然听了你的主意。梅振衣,你想的办法可够绝的,我是绝对想不出来的。”

  梅振衣:“这是自然,你不是我,没有混过江湖。……小和尚走了,我们也赶路吧。”

  梅振衣与清风继续赶路,此处离洛阳仅有百里之遥,两人也不着急,施施然前行,午后来到一条河边,对岸有个很大的镇子。河上本有一座石拱桥,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坍塌损坏,来往行人需坐船渡河而过。

  他们走到渡口,船刚刚撑离驶向对岸,站在那里等船时,周围等待渡河的几位游人指着那座残桥议论,有一人道:“周公子,你别看这条河和这座桥并不起眼,在史上可是大大有名。”

  周公子问:“请问吴公子,此河与此桥有什么讲究?”

  吴公子略带得意的说道:“这条河叫作濠水,这座桥名为落欢桥,诸位听说过《庄子》中‘子非鱼’的典故吗?想当年,庄子与惠子就是在这座桥上观鱼对问……”他开始讲起《庄子》中这段典故,带着卖弄之意解释其中的玄理。

  梅振衣在一旁听得直皱眉,这位吴公子读过古书,知道这段典故,但是他对《庄子》的解释实在扯淡的厉害,也不知是哪位先生教的?这时就听旁边一位女子的声音道:“吴公子真是好学问,奴家好生佩服!”

  旁边又有一人打岔:“郑小姐,你有所不知,吴公子的学问,兴趣全在‘鱼’、‘水’二字,所以记得清楚。”

  那吴公子有些不满的说:“王公子,我明明在谈如鱼之乐,你却拐弯抹角要对郑小姐谈什么鱼水之欢吗?”

  旁听的梅振衣正在暗中偷笑,清风淡淡道:“船来了,我们快过去吧。”抬头一看,渡船已经摇了过来。

  等过了河,发现岸边不远镇外集市中,有不少人正在向残桥边聚集,手里还拿着锅碗瓢盆等器皿,里面都装着水。这些人一边走还一边互相议论——

  “老赵啊,你泼中了吗?”

  “真怪了,明明水都洒过去了,那小娘子一转身,连鞋都没湿。”

  “钱员外,你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想娶那么如花似玉的填房,身子骨受得了吗?”

  “孙老头,你还好意思说我,你家里的夫人还不够凶吗,竟然也来凑这个热闹?”

  “修桥补路,是善行功德吗,我老李今天是来攒功德的,你们都别跟我抢,我一定能把那小娘子带回家。”

  梅振衣听的一头雾水,前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在搞比武招亲还是开泼水节?同船而渡的另几位也听见了这些议论,周公子向路边一个摆摊的小贩问道:“请问大叔,这镇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人端盆拿碗去干什么?”

  小贩见这位周公子衣着光鲜,说话也很客气,向他解释道:“这位公子是外地人吧,你有所不知,这两天我们镇上发生了一件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