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仙侠武侠>灵山【完结】>第102章

  梅毅:“不仅是军务,也需政令配合,要想整顿军备的话,今天就要开始了。”

  ……

  李敬业在江都起事,立幕府三座,一名匡复府,一名英国公府,一名扬州大都督府。李敬业自封匡复上将、扬州大都督,以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薛璋为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行军记室,并且宣布恢复李哲年号,仍是嗣圣元年。

  万事俱备,只出了一点纰漏——玉真公主不见了。玉真公主是左游仙带到江都的,她只是一名弱女子,没有一身修行也不像梅振衣那样机智百出,所以左游仙把她交给李敬业,并没有带在身边亲自看守。

  李敬业将玉真公主软禁在江都司马府的后院中,外面有重兵把守,防范的也是很严密。起事的第一天,每个人都很忙江都城中也是乱糟糟的,就在这一天玉真公主突然不见了!晚上李敬业才得知玉真公主不知何时消失,再派人去找已经找不到了。

  李敬业打的旗号可不是造反,而是“匡复”,是以剪除专权妖后、重扶庐陵王回归大位的名义。当时朝堂之上虽然动荡不安,但民间还是太平盛世,尤其在江南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李敬业直接说自己想造反,是没多少人愿意跟他起哄的。

  以匡复朝政的名义才能师出有名,可是谁给他这个名义呢?原本打算是让玉真公主假传故太子李贤的遗诏,又劫持梅振衣,假称南鲁公于京中传庐陵王密诣。现在倒好,两边鸡飞蛋打。

  情急之下还是薛璋出了个主意,在军中找了一名小卒,据说长的很像李贤,穿戴一番诈称李贤未死,逃到江都命李敬业起事。就这么大张旗鼓的开始造起反来,传檄各地,率军攻占了润州、常州等地,矫诏开府库赦囚徒,收编当地守备军马,一时之间东南大震。

  朝廷得到了紧急军报,李敬业起事的檄文也传到了洛阳,武后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字字句句都在骂她,文采飞扬骂得是痛快淋漓,武后只是淡淡道:“含血喷人,刀笔甚是犀利!”

  接着不动声色的往下看,直至末尾:“……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看完了,武后不怒反笑,赞道:“好文章啊,是何人手笔?”

  左右答曰:“听说是骆宾王所作。”

  武后:“哦,原长安主薄骆宾王?得封赏时他不反,如今遭贬心生怨望,想起勤王了?但有此文采,我竟未曾闻,宰相之过啊!……传旨,召裴炎进宫。”

  裴炎进宫面见天后,武后指着那份檄文问道:“这篇文章,想必中书令已经看过,请问何以退江都之兵啊?”

  裴炎答道:“皇上已成年,却不得亲政,叛党得以为辞。若太后下诏归政,叛众就不战自平了。”

  武后本来想问军务,不料裴炎答的却是朝政,心中想的是如何扶李旦亲政。武后心中当然不悦,命裴炎退去,又召她的侄子武承嗣进宫商议军情。武承嗣大大咧咧道:“乌合之众,一遇大军,自然就荡平了,天后有什么好担忧的?”

  武后:“我担忧的不是一个李敬业,而朝中不知还有多少李敬业?刚才裴炎不谈如何征讨,却劝我此时归政呢!”

  武承嗣道:“协助李敬业叛乱的薛璋就是裴炎的外甥,我听监察御史崔察说,裴炎与他就是同谋呢!”

  裴炎是薛璋同谋?说实话,武后并不太相信,但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一定要彻查的。此时武后心念一转,想到了此事也是个好机会,可以在朝中来一番大换血。当初废李哲帝位,心中也存了自己登基的打算,可看形势朝中故旧势力并不拥护,现在是时候好好清洗一番了。

  想到这里武后立刻下旨,让监察御史崔察,连同肃政大夫骞味道等人羁讯裴炎。本来就是崔察告发的裴炎,再让崔察本人去查,裴炎还能有跑吗?圣旨传了下去,武承嗣问:“天后还有何旨?”

  武后看着他说:“裴炎要查,但平叛之事也是当务之急,当派兵征讨,你有何谋划呀?”

  听武后的语气,是希望自己的侄子主动请缨领兵出征,也好让武家子弟谋一场军功。武承嗣刚才话说的轻松,但一想到领兵打仗就心中害怕了,赶忙道:“南鲁公梅孝朗能征善战,天后何不问问他?”

  武后微微皱眉:“梅孝朗是裴炎女婿,你不知道吗?”

  武承嗣只想把这差事往外推,也替梅孝朗辩解:“梅家和裴家可不是一条心,他们翁婿不和,洛阳人尽皆知。最近裴炎与私党饮酒,常酒后大骂梅孝朗是白眼狼。”

  武后微微叹了口气:“那好,你去吧,本宫自有计较。”

  武承嗣领命而退,宫中传旨急召梅孝朗。一见面,行礼刚毕,武后就把那份檄文扔到了梅孝朗怀中沉声问道:“南鲁公,骆宾王这篇文章,写的好吗?”

  这话不好回答呀,若说好,那就是拥护叛军,若说不好,这篇文章确实精彩连武后自己都夸。梅孝朗沉吟着答道:“骆宾王,一书生而已。有文修还需有武备,宾王能文,敬业未必能武。”

  武后点头:“南鲁公的见识不错,请坐下说话。今天召你来,只问一件事,何人可为征讨主帅?”

  这话更不好答,假如梅孝朗不挺身而出,可能会有怯战或同情叛党之嫌。但是武后若没有猜忌之心,直接下旨让梅孝朗挂帅出征就行了,何必有此一问?

  梅孝朗思前想后,很谨慎的答道:“敬业以匡复之名反叛,实为诓言托辞。朝廷大军为正军心,斥敌之伪辞,应以皇家宗室子弟为帅。如此一来,大军到处,自无人再依附叛党。”他这个建议很有讲究,李敬业自称讨伐太后匡复李家,那么朝廷就派一名李家皇室宗亲去领兵平叛,名正而言顺。

  武后是个聪明人,也是一位很出色的政治家,立刻就听懂了梅孝朗的意思。她原本打算让武家子弟领兵出征立这场军功,现在看来并不是最好的计策,梅孝朗的建议更佳。梅孝朗敢在这个时候提这种建议,也是需要胆量的,说完之后就见武后笑了:“此时敢进此言,可见南鲁公忠心为国,并无私虑。那么你看,皇室宗亲中何人可领兵?”

  梅孝朗:“左卫将军李孝逸。”

  武后又问:“孝逸并非宿将,若作战不利,又当如何?”

  这话问的又有玄机,背后的意思可不是指李孝逸作战不利,而是说假如李孝逸怀有观望之心,不尽力平叛贻误战机怎么办?梅孝朗后背有点出汗了,但面不改色的答道:“大军可以分为两路,前后而发,李孝逸率前路军先行,后路军为声援。”

  梅孝朗的建议是发两路兵马,一前一后,后面这路大军说是声援,可暗中的意思也是监督挟制。武后听到这里终于满意了,连连点头道:“那你看,何人可为后军统帅?”

  “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梅孝朗终于举荐了自己的心腹,这位黑齿常之将军原是裴行俭的部将,当年就与梅孝朗相交甚厚,裴行俭死后更是梅孝朗在军中的亲信,而且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宿将。

  梅孝朗此时已经接到了芜州老家传来的密报,知道了薛璋上门先诓骗后逼迫梅振衣之事,心中也是深恨李敬业等人,于公于私,他都不会对李敬业客气的。

  当着梅孝朗的面,武后立刻命人拟旨,命李孝逸与黑齿常之率两路大军,先后南下平叛,完全采纳了梅孝朗的建议,这也是一种恩宠的示意。懿旨拟完了,武后却没有立刻让梅孝朗走,命宫人赐茶,漫不经心的又说了一句:“有人告发你亲家翁裴炎,与薛璋内外勾结,同谋反叛之事,南鲁公有何见教?”

  这句话说的轻飘飘的,听在梅孝朗耳中无异于平地起惊雷,手虽然没抖,但差一点就差茶碗给捏碎了。他早知道薛璋是裴炎的外甥,但有人指控裴炎谋反,他还是第一次听闻。

  太后是什么意思?如果真想勾连他梅孝朗,刚才也不会先问计并当面拟旨了,但如果没有责问之意,话中也不必特意点明裴炎是梅孝朗的岳父。梅孝朗离座而起,伏地说了一句话:“想当初阵前射子,我亦心如刀割,但家国大义当前,别无所取。”

  他这话答的既聪明又大义凛然,意思是说当初为了家国大义,那一箭连亲儿子都射了,何况岳父呢?但他并没有谈裴炎究竟有没有罪。

  武后看着他眼神中很有深意,又问了一句:“裴炎之事,南鲁公如何看?”

  梅孝朗:“臣不知,亦不敢言,应避其嫌,天后应另派能臣彻查。”他没有保裴炎,也没有落井下石告黑状。

  武后也站了起来,年近六十的妇人仍然容颜柔媚,仪态万千,伸手示意道:“南鲁公请平身,你是忠心、忠毅、忠厚之人,哀家心中有数,你且退下吧。”

  梅孝朗回府之后,立刻下令紧闭大门谢客。夫人裴玉娥听说父亲被大理寺官员带走,想回娘家看情况,被梅孝朗阻止不许她出门。裴玉娥又在家中和丈夫吵闹,让梅孝朗次日上朝一定要设法解救裴炎,梅孝朗默然无语,裴玉娥闹了一夜。

  成亲这么多年了,不论与亲家关系如何,夫妻之间一向还算恩爱,梅孝朗对这位夫人也是诸多容让。但是今天,他第一次完全不顺从夫人的意思。听见哭闹他也心烦,想哄劝,但有些话又无法说。这晚夫人没有让他进房,梅孝朗也没有心思到姬妾房中,在书房独坐一夜。

  梅孝朗也觉得后怕呀,假如儿子梅振衣真被薛璋哄骗到江都,那么今天他就与裴炎一起下狱了,进宫之后连回家的机会都没有。他在书房里摊开行军图册查看,江淮一带没有战略纵深,就算李敬业能收编附近各州兵马,也无法与朝廷久经战阵的大军对抗,只要大军一过长江,就是李敬业败亡之日。

  唯一让他不安的就是芜州,就在叛军大本营的西南,他若是叛军主帅,也会命一支偏师去取芜州。芜州不仅是钱粮重镇,境内宁国县是上贡朝廷的军械库所在,而且是战败时向南方腹地逃窜的后路。

  他已命心腹通知了黑齿常之,建议朝廷的后路军能有一支前锋从偏西侧翼行军,先切断芜州与江都之间的行军路线,黑齿常之应该能做到的。但后路大军到达江南,至少也要在一个月后,这一个月间叛军很可能要进犯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