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仙侠武侠>斗铠【完结番外】>第519章

  其中一位是位身着官袍的文士,儒雅清俊。这位文士,在场的官员们大多都是认得的,此人便是侍读学士苏墨虞。苏学士是仁兴帝身边的近人,放在旁人来说,这自然是需要巴结的大人物了,但在场的几位高官却都没注意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苏学士身边的男子身上。

  青年男子穿着一身便装的白色书生服,身披着黑色的御风斗篷。他身形挺拔高挑,一身书生长衫十分平整,连那折叠造成的皱褶都是整齐的,黑色的斗篷和白色的书生袍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青年全身上下没佩戴半点装饰,唯一的装饰是腰间悬挂的黑輎长剑,给人一种清爽整洁的感觉。

  这男子相貌俊朗,没留胡须,皮肤稍黑,两道漆黑的剑眉,眼睛很深,一股内敛的英气蕴而不露,挺拔的鼻梁仿佛有些自负。他的眼神很亮,但那目光却是忧郁而平和的。男子站在高台上,看到码头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的热闹情形,他显得有些惊讶,转过头跟苏墨虞说话。

  这男子虽然身穿便装,但他的气质却甚是特别,让人一见便知道他肯定是军旅中人了,却又没有武夫的那种咄咄逼人和粗鲁。这位号称北国第一猛将甚至天下第一武将的武夫,并没有那种众人想象中的剽悍或者粗壮,相反之下,相比于岸上那些壮硕的禁军士兵,他反倒显得甚是清秀斯文了。

  看到这男子,码头上的大唐官员们也有点惊讶。尽管心中已有猜测,但眼前的人与想象中的猛将形象差得实在太远了,方岩忍不住问道:“站在苏学士身边那位,难道便是那位号称‘万人敌’的东平孟太保了?”

  曾担当过使者,出访过东平军总部的徐都督答道:“牧公所言正是,正是孟聚本人了。”

  萧何我感叹:“孟征北如此清秀俊逸,却偏偏是天下闻名的武将,这……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眼看着船上的两人已经踏上了江岸码头,兵部尚书方岩干咳一声:“来,我们也该上去迎接了。大家注意些分寸,莫要在贵客面前争执,有失大臣体面不说,也让贵客小觑了我大唐。”

  在场诸人尽管立场各异,但对方岩的这句话,众人都纷纷点头:“牧公放心,吾等知晓分寸的。”

  ~~~~~~~~~~~~~~~~~~~~~~~~~~~~~~摇摇晃晃坐了十天船,晕船晕了三四天,终于能重新脚踩着坚实的大地上,孟聚心中甚是喜悦。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带着大江大河那种略带腥味的清新,令他十分舒畅。

  “墨虞兄,这里便是……”

  经历十几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家,苏墨虞脸上显出了由衷的欢喜。他笑着答道:“孟征北,这里便是江都的北岸码头了,我们终于到京了。欢迎您来到大唐的京城,江都。”

  斗铠外篇 江都梦(二)

  “江都,先秦时便始置县,原名秣陵。因其地形险峻,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扼大江,地形险峻,国朝圣祖开国定鼎时便定其为都,遂易名江都。”

  耳边响着苏墨虞的介绍,孟聚站在码头上,遥遥望着那依傍大江边上的辽阔城池,孟聚目光沉凝而悠远。他的目光已穿透了千年的历史,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前生后世。

  在他所知道的历史里,这座名城还有着其他更响亮的名字:建康,建业,金陵……在那千年的历史里,这座名城曾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明和风流,也记忆了华夏民族的耻辱和痛心。几经风雨,几经磨难,千年沧桑之下,留下这座城市的沉淀和底蕴,这座名城的历史,几乎浓缩了千年来华夏民族的辉煌和磨难。

  并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想起自己在这横跨千年的时空中的漂泊,孟聚还是不禁暗暗感慨。

  看到孟聚神色异样,苏墨虞还以为他是被大唐都城的气魄震撼了。他矜持地说:“孟侍郎,自刘汉末年洛京之乱后,江都一直便为我华夏正朔所在,天下菁华所聚。洛京乱后,北国衣冠南渡,文明风流尽入江南。”

  孟聚淡淡一笑:“果然是气魄不凡,不愧上国气象。”

  说着,他已展手做了个欢迎的动作:“苏大人,请。”

  “孟侍郎,请。”

  谦让了一番,两人最终还是并肩而行,几个穿着红色官袍的大员向他们迎了上来。孟聚已不是刚入官场的初哥了,所谓的官场文化,那是无论在北魏还是南朝那边都是共通的,看这几位大员行进的先后顺序、态度。孟聚立即就看出来了,众人是隐隐以中间那位身着红袍的那位老者为首。

  “孟侍郎,那边中间的,便是兵部正堂方大人。方大人乃吾朝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威望甚高,连陛下对他都颇为尊重,不可轻忽。”

  听到苏墨虞在耳边的轻声提醒,孟聚微微颌首。他快步迎了上去,朗声道:“江北游子孟聚,见过诸位。有劳诸位贵人出迎,孟某如何敢当?有劳诸位,有劳诸位了!”

  众位官员纷纷回礼。孟聚展目所见,都是一片灿烂的笑脸:“欢迎孟大人归国!”

  “大人此番回朝,定能大展身手,鹏程万里。”

  苏墨虞作为南唐朝廷的特使,也是孟聚回朝的带路人,自然成了这番场合里的最佳介绍人。他向孟聚介绍诸位在场的大唐官员:兵部尚书方岩、枢密使欧阳旻、禁军都督徐长兴、北府断事官萧何我——听到那一个个重量级的名字从苏墨虞嘴里报出,孟聚的脸依然在灿烂地笑着。但眸中已有了一丝警惕。

  孟聚曾想过自己投奔南朝后的情景,他曾想过,自己会受到南朝官方的热烈欢迎,但看着码头上那一片黑压压的人头、那喧嚣的锣鼓和高耸的欢迎拱门。那鲜红的地毯——这样的欢迎程度,还是超出了孟聚的预料。兵部、枢密使、禁军都督和北府的断事官联袂来迎,放在北魏那边的景穆帝时代,这就等于说是白无沙、慕容破、慕容淮等几位重量级大佬联合出迎自己。这不能不让孟聚受宠若惊。

  他诚挚地说:“孟某初次归朝,对国朝尚且寸功未立。承蒙诸位大人如此看重,亲自出城迎接,孟某愧不敢当,诚惶诚恐。”

  孟聚此言一出,不知为何,面前的几位大员顿时静了下来。那位瘦巴巴的兵部尚书方岩干干地笑了两声:“孟侍郎不必过谦,你深明大义,弃暗投明,毅然率部万里回归,这便是有大功于国。这样的忠义之士,吾等便是出迎也是理所应当的,阁下不必觉得不安。”

  官员们都是频频颌首附和:“牧公所言甚是,征北将军不必过谦了。”

  孟聚和众人寒暄了几句,尤其是对上北府断事官萧何我时候,因为久仰其大名,他对其特别留意,多看了两眼,这位大名鼎鼎的北府断事官,其实也就是个留小胡子的中年男罢了,笑得热情又客气,丝毫没有想象中情报头子的阴沉感。

  对这位曾经的上司,孟聚也表现出了特别的客气:“久闻萧公大名了。在北国时候,一直听易先生提起萧公的名字。当年在北府,承蒙萧公一直对我多有照拂,孟某一直想当面致谢的,不料直至今日方能如愿。”

  萧何我笑吟吟的:“孟老弟不必客气,易先生亦是多次向我提起你,我们虽未谋面,却是神交已久啊。孟老弟比我想象的还要年青啊!今后,我们就要同殿为臣了,倘若老弟不嫌弃的话,你我平辈相交,你唤我的号‘远志’即可,如何?”

  孟聚连忙谦虚了两句,说自己后生小辈,何德何能堪与前辈并肩?但萧何我一意坚持,看他这么热情,孟聚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下来了,称道:“远志兄。”

  介绍完几位重量级的大佬之后,接着便是介绍那些在场的中高级官员了。兵部的一个侍郎和四五个郎官,枢密院的两个枢密副使、北府各司的参事官们,还有禁军各旅的旅帅们——这样的介绍寒暄持续了足足小半个时辰,上前被介绍或者自我介绍的各级官员足有上百人,饶是孟聚自诩记忆超群,但这样一张张陌生的官员面孔,操着各种各样的古怪地方口音,这实在是超出了孟聚的记忆极限。

  起初,他还勉强记住对方的脸孔和官职,但到了后面,他只能呆滞着脸堆起一脸假笑,麻木地应对几声:“久仰久仰~”、“幸会幸会!”

  好在几位高级官员都是人精,看到孟聚木然的神情就知道是什么回事了。苏墨虞干咳一声出来帮他解围:“牧公,诸位大人,孟侍郎得见诸位高贤,心中亦是欣喜。只是他历经数十天长途跋涉返京,已是身心疲惫。我们是否先把他送回住处歇息洗漱了,待今晚接风洗尘宴上再请侍郎大人与诸位畅谈?”

  “如此甚好。”

  方岩沉声道:“老夫亦是如此想的。孟侍郎,你是我们兵部的属官,兵部亦已为你准备了住处,老夫这便引你前去。来,孟侍郎,若不嫌弃,你坐老夫的马车,我们一同过去吧。”

  孟聚还没来得及表达谢意。枢密使欧阳旻干咳一声已经出声了:“牧公,孟征北是我们枢密院的将军,如今北伐战事正如火如荼,枢密院还有重要军务要与征北将军商议的。所以,兵部的好意。我们只能在此谢过了,孟征北,你随我去吧。”

  方岩浓眉一蹙,脸上怒意隐现,在孟聚这个外来户面前,他也不好发火,只是淡淡说:“欧阳枢密这是犯糊涂了吧?孟大人的本职是兵部侍郎。征北将军只是兼衔罢了,很显然,孟大人的工作还是要以兵部为重的。”

  欧阳旻把头摇得飞快:“牧公有所不知了,孟征北的武勇剽悍。天下皆知。很显然,孟征北所强,在于武勇,在于冲锋陷阵。而非运筹帷幄,兵部事务非孟征北所长。枢密院的征战方略,才是孟征北该关心的。”

  兵部尚书方岩和枢密院使欧阳旻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唇枪舌战着,接着禁军的徐都督和北府的萧何我也加入了讨论,听着众人用那绵软的江南官话争辩着,说得又快又急,孟聚只能连猜带蒙地听懂一小半。他隐约听出来,好像是这几个部门的主官都希望能争取自己前去,至于什么原因,他却是听不出来了。

  孟聚一头雾水,他求助地望向了一同回来的侍读学士苏墨虞,却见他微蹙眉头,神情肃穆。孟聚正待说话,但苏墨虞向他做了个手势,示意他稍待片刻,不要出声。

  眼看着众人越说越是激烈,声量越来越高,那位方尚书都开始吹胡子瞪眼了,其他人也渐渐红了脸,这时,苏墨虞才站出来出声道:“牧公,诸位大人,可否听下官一句话?”

  几位大人物虽然吵得脸红耳赤,但理智却还是保留着的,听得仁兴帝身边的近臣发话了,大家都说:“苏大人但说无妨。”

  “为迎接孟大人,诸位大人希望能尽到地主之谊,此番热情,孟大人亦是感受到了。但不巧,陛下已有口谕,吩咐孟大人抵达时便需立即进宫面圣,由陛下来亲自款待。所以,对于诸位大人的好意,孟大人只能在此谢过了。”

  听苏墨虞这么一说,众位大臣都是面面相觑。过了一阵,萧何我先表态了:“既然是陛下有旨意的话,吾等臣子自然是要遵从的。接待之事,我们不妨等孟大人出宫以后再做商议吧?”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孟聚告辞了众人,上了苏墨虞的马车,在众人热情的欢送声中,车辆缓缓启动,向着城中驶去。直至上了马车,离开了那帮热情的欢迎大臣们,孟聚才觉得稍微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