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仙侠武侠>斗铠【完结番外】>第339章

  张员外连声感慨:“赵大人说得甚是。吾等遗民,皆日夜盼望着朝廷大军早日北伐,解万民于水火倒悬啊!赵大人,您这趟回南边以后,可千万把吾等焦切期盼的心意转告朝廷,催促朝廷早发大军过来。”

  赵特使肃容:“员外放心便是,此行所见所闻,回去以后吾必亲奏陛下。倘若不是亲身所见,吾实在不敢想象,北方遗民竟遭官府如此荼毒祸害,实是暗无天日啊!鲜卑鞑子如此作恶多端,将来定然不放过他们!”

  “正是,正是!尤其东陵卫这帮白狼狗腿子,最可恶就是他们了!将来朝廷清算,可不能轻饶了他们。”

  大伙边聊天边喝酒,气氛渐渐热烈。张员外心思灵动,见识也颇为不凡。他知道,大魏朝如今内战不息,四分五裂,鲜卑人眼看着是要完蛋了。人心所向,将来的天下,十有八九的是南唐一统天下了,而这位赵特使是南朝的北府派来联络的情报特使,据说是北府中的权势高官,跟他打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将来南唐得势了,自己再官府中也有个照应啊。所以,张员外态度殷勤,刻意奉承:

  “东陵卫这次突然搜查,事先竟是一点风声没听到。好在赵大人您吉人天相,幸免于难,我们才放下了心。”

  赵特使淡淡地微笑着:“此趟朝廷差遣本官北上,为的是联络各方豪杰志士,为北伐大业做准备。这一路过来都是平安无事,没想到的是,在北疆的边荒之地,白狼竟然这般厉害。我跟李先生才刚接触,他们马上就嗅到风声扑过来了,竟险些就失手了。我前脚刚走,他们后脚就围了院子,这还当真有几分凑巧了!”

  “呵呵,这哪里是凑巧,分明是大人洪福齐天啊!大人,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趟您深入险境,为朝廷立得功勋,回去加官进爵肯定是跑不掉的!”

  赵大人淡淡道:“吾辈一心为朝廷办事,功名利禄,倒不是很放心上。不过有件事本座倒是很奇怪了,如今伪朝四分五裂,覆亡在即。这天下间,凡是稍微有心的,都知道鞑子的日子长不了了。吾一路过来,在中原那边,官府和东陵卫压根就不管事了,我们哪怕是公开活动。他们也不敢来招惹我们,为的是将来留点后路。没想到,在北疆这边,还有这么尽忠职守的白狼?这里的东陵卫,难道真的要死心塌地陪着伪朝殉葬了吗?”

  张员外赔着笑:“这个,赵大人您初到北疆,对这边的情况可能还不是很了解。东平的东陵卫,与其他地方的陵卫有所不同。在伪朝其他地方,陵卫专责捕贼缉盗,与地方官府互不相干。但在我们北疆东平这边,东陵卫的权力就大了,连镇守都督衙门和知府衙门都要听东陵卫的命令行事。在我们这边,东陵卫就是朝廷。”

  “哦?”赵特使十分惊讶:“东陵卫竟能管着军队和官府?这等事,我走遍天南地北,还是首次得闻。北疆的风俗,当真如此奇特吗?或是伪朝在这边有什么特殊的规定?”

  “倒不是北疆的风俗奇特,也不是鞑子有什么规定,只是我们这里的东陵卫镇督是个狠角色,他把军方和地方官府都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遵令行事。”

  “有这等事?那边军的人,还有地方官府怎么吞得下这口气?”

  “唉,忍不住也得忍啊!东平陵卫镇督孟聚心黑手狠,那是出了名的。凡是跟他作对的人都送了命。为了在青楼里跟人抢个歌姬,他连先前的东平都督长孙寿都杀了,还火拼杀了边军的好多将领大人。您说,他连军队里的都督都敢杀,还有谁敢跟他作对?

  孟聚横行不法、张扬跋扈的事,那是罄竹难书,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啊!此人贪婪好色,残酷好杀,是北疆令人闻风丧胆的一大灾星。他领着爪牙,拨舌民财、强抢民女小不知有多少志士被他祸害了,多少良民被他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唉,也是我们东平不幸,碰上了这么个无法无天的军阀,这样的日子也不知什么时候是头啊!”

  张员外唉声叹气,心中却是隐隐奇怪。赵大人是北府的高官——赵大人的官到底高到什么地步,自己不知道,但看赵大人这派头,这官肯定小不了。只是北府的大人物到北疆来,居然不知道孟聚,这消息未免也太闭塞了吧?要知道,孟聚可是北疆的权势巨头,连北疆王拓跋雄都被他打败了,北府是负责北方情报搜集的,连孟聚这样足以影响北魏国势的重量级人物居然都不知道,那也未免太奇怪了。

  看出了张员外眼中的疑惑,赵特使淡淡一笑,他转头对那劳护卫笑道:“身为陵卫镇督却把边军给压制了——没想到在这北疆边荒之地,也有这样人物。看来,草莽之中,当真还是藏龙卧虎啊!”

  劳护卫笑道:“大人太看得起他了,不过一个窝在穷乡辟岭里作威作福的土豪,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罢了。待到王师开来,他才知道什么是厉害。”

  张员外恍然,心想这也对。人家赵大人走南闯北,什么大人物没见过。孟聚这等人,在北疆看来是了不起了,但放在整个天下,顶多也就算个地方豪强罢了,根本入不得人家法眼。

  他笑道:“劳大人说得甚是,孟聚虽然跋扈骄横,但他再怎么强,肯定也没法跟朝廷的天兵相比。只是,朝廷不知何时才开始北伐解救我们啊?我等遗民沦落胡尘已久,期盼朝廷天兵,直如久旱盼甘霜啊!”

  “张员外不必焦心,北伐乃举国大事,不能轻忽从事。其实,朝廷现在已经开始了北伐的准备。

  清除西蜀张逆叛党,这就是朝廷为北伐大计做的前奏。平定了蜀中,朝廷才能集中力量来对付鞑子。”

  “当然,当然,这是正理。只是,勒子胡作非为,欺凌良民,吾等遗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唉。只盼能早日得见王师,老朽便是死也瞑目了……唉……”

  看着张员外流露的失望之色,那赵特使也很是遗憾,他说:“关于北伐的大事,本官倒是知道一点内情。但这是机密大事来着——不过员外是忠义之人,料来无妨的。这样吧,张员外,我可以给你透露一二,但你可万万勿要再跟旁人说了。”

  “这个自然。大人放心,老朽知道轻重,这等大事,绝不会对外泄露的。”

  赵特使压低了声量:“其实,平定西蜀之役,已经到了结尾时候了。朝廷大军已经逼近成都府,张逆叛党已是穷途末路,指日可平。现在,枢密院已经做了决定,待平了西蜀之后,平蜀大军并不收兵回朝。他们在蜀中稍作休整后,便会直接攻打汉中。届时,朝廷大军将从荆襄、江都和汉中三路同时出兵北伐,对洛京形成包围之势。张员外,你只管放宽了心等着就是了,来年开春天暖之时,鞑子们便被赶走了,北疆指日可待。”

  张员外听得十分激动,他使劲揉着眼睛,仿佛里面有无数的泪水已经忍不住要夺眶而出了:“这样。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倘若能看到这一天,老朽纵死也能瞑目了……”

  话至于此,席间的气氛更加热烈。对着赵特使,张员外刻意奉承,频频劝酒。席间,他隐隐约约地提起,自己一直忠诚于朝廷,忠于华夏,很希望能为朝廷效劳。将来,待王师收复中原和北疆时候,张员外希望能出来为朝廷分忧。按张员外的说法,他在北方的时间很久了,地方和环境都熟悉,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比朝廷从内地派官吏过来更方便。

  “赵大人,北边的气候、习俗和民风都跟南边有很大不同。朝廷骤然之间派人过来小民只怕他们不熟北边风俗人情,会耽误公务的。”

  赵大人答应得很是痛快:“朝廷北伐在即,正是用人之际。张员外既然有心为朝廷效劳,我们又怎会不接纳呢?这是好事!当王师杀到时,我们少不得要麻烦张员外您为王师担当内应和指引道路的。员外的忠义之心,当真令人钦佩,来,本座敬你一杯!”

  张员外显得有些尴尬:“是是。大人过奖了小民实在不敢当。不过,大人小民的意思是,倘若朝廷允许的话,小民还能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呃,不止带路那么简单……呃……这个,小民对治民之术也是略有涉猎的……这个……”

  他越说越觉得为难,干脆就一咬牙:“大人,小民的意思是,哪怕朝廷让小民牧守一地的话,小民也是能胜任的。”

  赵特使恍然:“哦,赵员外原来是想当官?”

  “呵呵,让大人见笑了见笑了。这也是小民为朝廷分忧的一片心意……”

  “这事怕不怎么可能。”

  犹如一盆冻水迎头扑了下来小张员外眼都直了:“这个……”

  赵特使慢条斯理地说:“张员外,您有所不知。我朝的规矩跟北边有所不同。我们的官员选拔,都是要通过院试、乡试、会试各级科举选拔出来的,最后还得经圣天子亲自殿试。未经科举,吏部和北府不得授官。员外,这个,我们怕是没法答应你了。”

  看着张员外的失望形于颜色,赵特使慢悠悠地说;“但是,也不是不能变通的,只是……”他沉吟着,却是久久没有开口说话。

  先前赵特使说到南唐的事,张员外还是半懂不懂的,但他提到“变通”,张员外可是立即太明白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南北都一样,当官的说到“变通”那还能有别的意思吗?

  张员外连忙凑近前去:“还望大人千万成全小民的这点心愿!倘若真能如愿以偿小民将来必有重酬答谢,哪怕倾家荡产也是在所不惜!”说话间,几张银票已经悄悄地在桌子底下塞给了赵特使。

  按张员外的经验,拿银票开路来跟官员打交道,那是无往而不利、百试不爽的绝技。但这次,他却是失算了,那赵特使压根不接那银票,他把手一推,脸若寒霜:“张员外,你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大人远来十分辛苦,这也是小民的一点小小心意……”

  “吾等乃朝廷命官,你莫要把对伪朝官吏的那些龌龊招数用到吾等身上!吾等深入虎巢狼穴,为的是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吾等连性命都不要了,难道还在意这些黄白俗物吗?你当当真是小觑人了!”

  赵特使义正词严,张员外汗流浃背,羞愧无地。他讪讪地收起了银票,面红耳赤,深鞠到底:“赵大人息怒,吾等边民久疏朝廷教化,愚昧无知,行事莽撞,有辱大人的清白。小民惶恐,在此谢罪了。”

  “哼!”

  赵特使面若寒霜,板着脸不说话。这时,那位一直没说话的劳护卫插口了:“大人息怒。依卑职看来,员外也是一番好意来着。他一直在北边,不清楚我们这边的事,行事莽撞闹出了误会。但怎么说,他也是为朝廷做点事啊,心意还是好的。”

  “是啊是啊,劳大人说得没错。小民虽然愚昧,但确实是一片好意啊。”

  两人好说歹说,赵特使才息了怒,他叹口气:“张员外,并非本官刻板,但此等事,很

  犯忌讳的。你可要记住了,我朝与鞑子朝廷,那是万万不同的。此等事,在伪朝做得,在我朝,那是万万不行的。万一被台监察觉了,那是要遗臭万年的。”

  被人这般毫不留情地教训,但张员外却是觉得心情很舒畅,平生以来。他第一次碰到不收钱的官——不愧是华夏朝廷的官员啊,庄敬严肃,清廉自律,跟那些贪婪无耻的鲜卑鞑子官真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