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仙侠武侠>斗铠【完结番外】>第242章

  “那我就干脆留下好了!”

  想到留下,孟聚的心情顿时开朗,细想之下留下竟是百利无一害。

  边塞虽然苦寒,但到了孟聚这个级别的官员,起居饮食都有人照顾,日子过得并不艰苦。

  只是其他官员担心要熬足十五年才能走,孟聚却不担心这个问题,连景穆都未必能确保还能继续当十五年皇帝,何况只是一道命令?

  北魏朝廷的决策,朝令暮改的事又不是没见,过何必把自己吓得乱了阵脚。孟聚不是很相信北魏朝廷真的那么坚挺,能把这道政策连续执行十五年。

  北魏朝政腐朽,慕容和拓跋皇室在朝堂上对峙内斗,鲜卑贵族各怀异心,各拥重兵,国人与华族之间矛盾深重,司法腐败得暗无天日,民间盗贼丛生,民变不断——所有末代皇朝该有的特征,北魏一个不缺。当代人习以为常地,麻木了但孟聚以过来人的眼光,早看清楚了,自古无三百年的王朝,北魏政权其实早达到崩溃的临界点了——事实上,少数鲜卑人统治百倍华族的政权能挺这么久,这本身就是个奇迹了。

  孟聚敢肯定,北魏朝政很快会有一个大的振荡。在这激烈动荡的大时代,远离中枢在边塞之地掌控兵权遥观中原风云变幻,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思虑既定,孟聚便动手回复慕容毅,说感谢慕容兄弟通风报信的好意,但叶镇督大仇未报,拓跋雄与申屠绝未诛,自己绝不生离北疆。信写得慷慨激昂,连孟聚自己都感动了。

  慕容毅的回信来得很快,他盛赞了孟聚的忠义,对孟聚的忠贞和决心都十分钦佩。他说,随信过来的还有金吾卫押运的两百具豹式斗铠,这是兵部武备库年终清点出来的废旧,孟兄弟不要嫌弃,将就用着吧。

  看到信孟聚乐得一跳一尺。他写信给慕容毅只是唱唱高调,没想到慕容家的这位公子还真是实心眼,送自己两百副斗铠,真是意外的惊喜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人知道朝廷将要在北疆实行新政了。北疆官场气氛变得很不正常,官员们走路都是步履匆匆,脸上隐藏着焦虑。熟人见了面都在互相询问:“怎么样,打算走还是留啊?”

  回答总是讳莫如深的:“嘿嘿谁知道呢?随朝廷差遣吧。”

  说是这么说,但明眼人其实都能看出来,走与留的官气色明显是不同的。

  大部分官员都显得低调而沮丧,他们眼神黯淡,垂头丧气。这肯定是找不到门路调离的官员,他们未来的命运注定是要在北疆熬到退休了,只有少部分官员,他们步履轻快,表情欣喜,矜持望着同僚的眼神里带着高高在上的怜悯——不必说,这肯定是已经找到门路的了。

  新政的风波同样也影响到了东平陵卫。这几天孟聚接连不断地接到了总署的商调令,要抽调他麾下的军官回洛京或者去其他行省的陵署。

  对这些商调令,孟聚都是立即给予批准。

  廉清署委婉地提醒孟聚说,中层军官的缺额已经达到二十多人了,基层军官也有近百人的缺额了,镇督您可不好再放人走了,但孟聚还是照批不误。他觉得大家异地为官都不容易,将心比心要在边疆熬上十五年,连自己都不是很愿意,何况部下们呢?部下们既然能找到门路,自己何苦为难他们,就算强把人留下了,他心里有怨气,将来不照样在工作里给自己捣乱?还不如干脆结个善缘放人走算了。

  能走的人趾高气扬,要留下的人心灰意冷,省署里人心惶惶,大家都无心工作,不少官衙甚至都没人了。在非常时刻,孟聚不得不在公开场合多次表态,说镇督会和大家一起留在东平,说东平的环境其实不比内地差,省署也会提高大家的福利,让大家在边疆也过得尽量舒适。

  孟聚不止是说而已。他下令提高军官和士兵的薪水,建造新的军官馆舍,对日的军官馆舍加以修缮,改善军官们的住宿条件,提高军官食堂的伙食标准。

  几条措施实施下来,省署的小账上就不见了二十多万两银子,孟聚心疼如刀割,出去打劫的心思都有了。倘若有可能,他真的想把这乱出馊主意的御史张彝给宰了。

  三月一日,孟聚听到一个消息说是东平都督元义康已接到兵部的调令,通知他卸任回洛京述职,准备转任豫北都督。

  元义康要走这是毫无悬念的。他是皇族人缘又广,倘若连这点门路都没有,那就叫笑话了。让孟聚意外的是,元义康走之前还发了张帖子请他去天香楼吃饭。

  孟聚挑了两副前朝名家范宽的字画,都是仓库里找的,也不知道东陵卫以前抄了哪个大户得来的珍品,当送别赠品揣在怀里就去赴约了。令他意外的是,在天香楼的包厢里,他还看到便装的易小刀和肖恒。

  三位将军见面都是一愣,然后都是笑容满脸:“孟镇督也来送元都督?”

  “是啊,二位也过来了。”

  “嗯,元都督为人厚道,这几年对我们一直很关照 他走了我们不能不表点心意。”

  “正是,我也是这么想的。唉,都督走了真是舍不得啊!”

  “都督宽宏厚道,雍容大度,以后哪里再找这样好的长官?”

  易小刀的说法虽有几分拍马屁的客套,但其中也不乏真心。

  元义康虽然在任上没干出什么政绩来,但他与人为善。身为东平的最高军事长官,他没为难过哪个部下,也没有跟谁红过脸。

  虽然平时常嘲笑他,但现在真的要走了,大家又觉惋惜,不可能再有这么宽纵又好说话的都督了,以前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不久元义康也来了。众人涌上去祝贺元都督高升,顺便送出自己的贺礼,元义康很是感动,连说谢谢。

  酒过一巡,元义康显然也动了感情,他说:“我知道我是没什么本事的人,在东平这几年,都是靠着大家给面子支持。来孟镇督,肖老将军,易将军,谢谢你们这几年的关照,祝大家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大家齐齐举杯,齐祝元都督鹏程万里,一帆风顺。

  那晚大家都喝得醉熏熏的,元义康说了一些在官场上很出格的掏心窝话。他告诉大家,现在还不知道朝廷会派谁来接任东平都督的位置,但按照现在形势,没有哪个外来的高官肯赴北疆上任,新都督多半是要从边军系统里提拔。

  我当然希望新都督会是肖老哥或者易老弟,但估计不怎么可能,来的多半是拓跋元帅的人,大伙也是知道孟镇督跟拓跋兄帅……总之元帅是一直盼着能伸手进东平的,那时孟老弟的犟脾气可千万得改啊,不然真要吃亏的。

  孟老弟,难道你还真打算把斗铠摆到街上来火拼不成?千万不要,我在位时最怕就是你们这样,我在的时候大家都能看我两份薄面,我走了以后……唉,东平还不知要闹成什么样,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啊!”

  元义康说得颠三倒四,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

  孟聚说:“都督您放心吧,我会尽量忍让克制的。”

  元义康摇着头苦笑,他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孟老弟,算了吧,你的脾气我又不是不知道。

  易老弟,肖老哥,孟老弟,大家聚在一起这是难得的缘分。反正都要走了,我就说句出格的话吧,肖老哥出身本地,控制蜻安的城防,德高望重,东平籍的军官大多都是您的子弟,而易老弟则掌握着靖安的野战部队,能打能拼,孟镇督就更了不得,不但手下的斗铠最多,还有权监视地方文武,直奏朝廷。

  三位弟兄,不管来的新镇督是谁,只要你们三个扭成一股绳,那他就奈何不了你们,谁来东平都得看你们眼色行事,你们要合力起来啊!”

  元义康越说越是含糊,一阵酒气上涌,他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鼾声响亮。

  寂静中,谁都没有说话。

  孟聚飞快地瞄了易小刀和肖恒一眼,却见二人也在迅速地交换眼神。

  过了一阵,肖恒干咳一声:“咳,老夫是东平人,一辈子都在北疆戍边,我是不打算走了。孟镇督,易旅帅,你们都是洛京人,二位要做何打算呢?”

  孟聚淡淡说:“我刚上任不久,就算我想回去,总署那边肯定也不会答应的。我想我是走不了的。”

  易小刀一本正经:“我是想回去的,只是现在想从北疆跑路的人太多,洛京的一个职务有十几个人盯着要抢,哪怕扫大街的官都有人抢。吏部和兵部那帮孙子,要钱要得忒黑,我是个穷带兵的,银子都花在女人身上了,哪有钱喂那帮孙子。”

  又是一阵沉默,只有元义康的打鼾声呼噜作响。

  孟聚:“元都督看来是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