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仙侠武侠>斗铠【完结番外】>第214章

  军墓区位于靖安城的西部,这是一片被皑皑白雪覆盖的起伏丘陵,排列整齐的坟头一片接着一片,一望无际。几棵落光叶子的枯树孤独地伫立在苍茫的墓园上,起伏飞舞的乌鸦群发出“呀呀”的刺耳叫声。

  孟聚在墓区走了一圈,大多数坟头只是很简陋地插块石碑简单地写上姓名和阵亡日期而已,还有不少坟头连墓碑都没有,阵亡的士兵连名字都没能留下,黄沙荒草间不少坟头被野草荒芜了。

  在这里下葬的,都是东平行省数百年来战死的军人。虽然从立场上说,他们是北魏的官兵,而自己是南朝的华族军官,大家是对立面的敌人,但想着这数百年间,为了抵御北方蛮族的入侵,捍卫自己的家园,不知有多少热血男儿葬身于此,还有更多的人马革裹尸,抛骨荒野,站在一望无际的墓园上,孟聚不禁心生感慨。

  省署和靖安署的军官们已经在墓地前列队等候了,靖安官方和军方也都来了人,东平都督元义康和靖安知府马志仁都过来了。很多阵亡军官的遗属都来了,一群老人和女人抱着孩子哭哭啼啼的,哭声中透出了凄凉。

  孟聚走过去和元义康打了个招呼,因为场合特殊,双方都没有说话,点头示意而已。

  巳时三刻,时辰到。孟聚走到临时搭建的高台,以东陵卫镇督的身份对台下的军官和民众宣读了祭文——孟聚本来是很想搞一篇激情感人的演说文的,后世有无数范文可供他剽窃。他足足花了两个时辰时间,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演说稿出来,既慷慨激昂又催人泪下,他感觉十分完美,但他读给大家听的时候,欧阳辉等人虽然也很感动,但大家觉得,这篇祭文不行。

  “大人,您写的祭文咱们都听得懂啊!这个好像有点不太对头吧?”

  孟聚很莫名其妙,演讲大家都听得懂,那不是应该的事吗?

  军官们连连摇头,他们说,祭文是很高深莫测的勾当,大伙平时参加了不少葬礼的丧礼,听祭文没一次能听懂,每次听祭文站着都能睡着的——那才是真正有学问的文章啊!孟镇督您的这篇祭文很感人也很振奋,但全是大白话,说出去人家怕是要笑话咱们东陵卫没学问吧?

  大伙都知道孟聚是秀才出身,但看他写这种大白话的文章,心想,这位镇督的秀才功名多半是买来的。部下们也不敢直说,只是含糊的说:“大人您日理万机,多少大事要操心,这点小事还是交给师爷操笔,大人您把关就好了。

  于是,现在孟镇督,站在高台上,读的就是师爷草纂的祭文,祭文的开头是:“维太昌九年,岁中一月,某某等谨以德禽醒酒之仪,致祭于先公诸位之灵曰:嗟乎……”文章洋洋洒洒,孟聚足足读了一刻钟,快口干舌燥才到结尾,“……伏维尚飨。”——至于文章内容到底是说啥,孟镇督的秀才功名还真不是买来的,但他还真是不懂,连文章里的生僻字有没有读对,他都不知道——不过看看部下们茫然的表情,估计也没几个人听得懂。

  放下祭文,孟聚简单谈了几句,说我们今日聚集到这里,就是为了纪念我们的战友和同伴。在靖安大战中,东陵卫战死了八百二十一名官兵,他们都是好男儿,是家中妻子的丈夫,是父母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好兄弟,为了保卫靖安,保卫这座城市,他们英勇战斗壮烈牺牲,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对于阵亡弟兄的遗属,我们要发扬同袍之情,大家要帮助,照顾他们。陵署的抚恤补助已经批下来了,这次的补助决不容许有人克扣贪污。谁敢中途截留,陵署就要他的脑袋。东陵卫不会抛弃忠心的战士,也不会让他们的家人忍饥挨饿的。各位遗属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也可以跟陵署提出,陵署会想办法尽力解决,请大家放心。

  孟聚说话的时候近千陵卫官兵聚集的会场鸦雀无声,无数闪亮的眼睛凝视着他。

  在底层陵卫官兵眼里,谁当镇督对他们来说都差不多,无论镇督姓霍、姓叶还是姓孟,大家的薪水都是那么一点。所以对于孟聚的到来,大家都抱着很冷淡的态度。

  但现在看来,新来的孟镇督还真有点不同呢。

  以前的镇督上任时,说的都是圣上英明朝廷恩德什么的——谁关心他妈的皇帝和朝廷怎么的了?而孟聚的话虽然浅显,里面也没什么大学问,但都说到了点子上,大伙听的专注。

  一直以来,边关的惯例,低阶士兵的性命就跟消耗品差不多。士兵们阵亡,抚恤金被军官截留克扣是很司空见惯的事了,上头不是不知道这种事,不过克扣军饷已是普遍现象,不是一个两个军官这么干,而是几乎所有军官都这么干,都成潜规则了,上头也无谓为一个死人去得罪整个军官阶层。

  没想到新镇督一来,就提起了这件事,军官们都觉得,这个孟镇督倒还真不错。不管他是不是能做到,起码他能看到这些不平事,还帮底下的弟兄们说话,这点就很难得了,不知不觉间,在士兵们眼中,孟镇督的形象变得亲切起来。

  孟聚念完祭词,众人到叶迦南墓前献花和供上祭仪。由孟聚领头,在场的东平陵署军官们向叶迦南的衣冠墓跪倒,发誓定要为叶镇督报仇雪耻。

  元义康和几个都督府的军官作为东平军方代表,也过来向叶迦南的墓鞠躬致敬。

  接下来就没孟聚什么事了,欧阳辉请来了城外华德寺的一群和尚,在墓园前做法事超度英灵。孟聚原以为,和尚做法事超度应该是很庄严的念地藏经或者金刚经的,不料这群面有菜色的干瘦和尚不烧香也不念经,他们拿出敲锣唢呐来吹吹打打又放鞭炮,还有人表演杂耍和胸口碎大石的绝技,锣鼓喧嚣好不热闹。把远处的乌鸦都吓飞走了——倘若不是看那群秃头上的戒疤,孟聚还以为他们是来唱戏的杂耍班子呢。

  在那轰天的锣鼓喧嚣中,气氛轻松不少,军官们开始低声聊天,省署的督察都围着孟聚说话聊天,刻意奉承。

  军官们啧啧称赞:“大师们今天真的很卖力气啊,比上次王家做白事还热闹!”

  “那是自然,咱们可是陵卫,王家再有钱怎么能跟咱们比?镇督大人都亲自出面了,华德寺的大师自然要拿出真功夫来——你看,那个光膀子的大师要喷火了,很厉害的!”

  听着众人的议论,孟聚当真哭笑不得。这时,有军官挤进人群中。递给孟聚一份封好的公函,喘着粗气报告说:“大人,刚刚接到的总署二百里加急传令。请您查阅。”

  孟聚拆开文件匆匆看了,然后他若有所思的看那军官一眼,欧阳辉连忙说:“这位是今天留守的执勤军官——大人,总署说什么了?”

  “没我们什么事,孟聚摇摇头。望着眼前的热闹喧嚣,他的目光有点迷惘:“总署说,南唐的军队已经开始北伐了。”

  第二卷 北疆风云 第一百七十二节 说情

  南唐的这次北伐,可以说即在孟聚的预料之中,又在他的意料之外。

  自从南唐仁兴皇帝就位以来,这位颇具雄心的青年皇帝就一直积极整军备战。他清洗了无能的军中老将,脱颖提拔了一批颇具才能的青年将领,重金投入斗铠的生产和研制,重用萧何我,沈浩然、卫颖等精明能干的军事将领,以强势的主动姿态眺望长江以北的广袤平原——事实上,从太昌七年开始,南唐准备要北伐的消息就广为流传,连洛京卖茶叶蛋的小贩都知道了。

  但无奈,皇帝虽然雄心勃勃,大臣却多是打酱油的。

  历史上,南朝也不是没北伐过,每次都是雄心壮志开头,哭哭啼啼结束。北兵强悍不可敌,这已是南唐朝臣的共识了。打赢了还好说,万一打输了,惹翻了北兵,打过来长江怎么办?

  面对雄心勃勃,满腔热情的青年皇帝,老奸巨猾的朝臣们当然不会反对——这是立场问题,决不能错的——我们绝对支持陛下北伐,但北伐的目标是哪里呢,是西蜀,还是北魏?

  在江都朝廷上,两派大臣争辩不休。

  按照孟聚的看法,该选择江淮还是巴蜀,这纯粹是个战略问题,该由将军们来讨论,分析双方军力、装备、地形等因素,然后自然就得出结论了。

  但可惜,做决定的不是军人,而是朝中的大臣——哪怕再简单的事,交到文官的手上,那就会变成复杂的大麻烦。

  在江都的朝廷上,文官们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争辩不休,不过他们讨论的不是军力、装备、地形等具体军事问题——这些问题他们也不懂——而是竭力强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自己的主张一定不会错,顺带着论证对方主张的谬论和包藏祸心,定是敌国派来的奸细——这也是华族政争通常的规律了:因为我是忠臣,忠臣的主张自然是好的,与忠臣我作对的自然是奸邪之辈,奸邪之辈的话肯定万万不能相信的。

  江都朝廷讨论了整整大半年,却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孟聚觉得,北伐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般,永远走不到的。尤其是从洛京回来后,失去了与易先生的联系,他更是觉得那八年的鹰侯经历,就跟梦一般虚幻,如尘烟般慢慢消散。

  但现在,突然接到总署的报告,孟聚心情复杂,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握着信函久久发呆。

  “镇督大人,南唐北伐了吗?我们是打输了还是赢了?”

  欧阳辉好奇地问,众人也纷纷望过来——据说江都至襄阳线上光是斗铠师就不下三十个,各式斗铠将近七千具,蓄势待发了那么多年,也不知北魏前线的江淮镇和豫南镇能否抵挡得住?虽然大家平时对朝廷也有诸多不满和怨气,但朝廷毕竟是自己饭碗的班主,听闻南唐大举进攻,众人不由得也担心起来。

  孟聚摇头:“没打——总署里的公函说,南唐军队攻打的是西蜀国,他们已攻克了西蜀南郡的夷陵、秭归两城,将要拿下万州全郡——看来南军兵锋犀利,入川之势已不可阻挡。”

  知道南唐不是直接攻打北魏,大家都送了一口气。大家都觉得,西蜀虽然是北魏的附庸国,但他们同时也向南唐称臣——就让这帮玩死尸的两面派和南军打个你死我活好了,最好同归于尽算了。

  孟聚隐隐觉得,南唐选择西蜀先下手,是犯了一个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南唐没能把全盛的一击对准大敌北魏,而是选择了偏安的西蜀,这是犯了战略大错误。与北魏决战,那是生死仗,虽然凶险,但一旦获胜,收复中原,天下既定,西蜀可传檄而平;

  攻打西蜀的话,虽然胜算大些,但蜀中道路崎岖,地形复杂,巫庙斗铠士也颇具战力,南唐军队即使能获胜也会折损不少,无法再跟北魏交锋争霸——南唐君臣过于求稳了,没有那种狭路相逢勇者胜、转瞬间生死立决的决断和魄力,他们白白浪费机会了。

  孟聚把信函又看了一遍,信函是南木鹤亲笔写的,半是公信半是私信。除了通报南唐入蜀作战的消息外,南木鹤还询问了孟聚编组新军的速度。他说的明白,东平位于北方,暂时还不受南唐与西蜀交战的影响。

  但一旦南唐正式吞并了西蜀,大魏朝的汉中镇就将作为新的前线,长安和关中都受威胁,朝廷可能从北疆前线抽调兵力回援汉中镇。

  对此消息,孟聚只是一笑,压根没放在心上:即使南唐真的打来,他们也不可能选择从西蜀北上的——历史上,从西蜀北上走褒斜道经大散关入汉中的北伐,没一次成功的,那里的道路实在太崎岖了,放着江淮和豫南这样适合用兵的平原地区不用而选择从巴蜀进击关中,除非南唐的人都是疯子。

  他正遐想着,突然看见那边的东平都督元义康正望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