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定都上海>第一百零九集出征

崇祯十一年九月初九,汉中府略阳县铜钱坝

新建的华阳集团办公大楼,是一座四四方方的三层红砖房,既不高大,也不豪华。

室内装修也很简陋。

水磨石地面,墙面上只刷了大白,但是带着木纹的墙裙和超大的玻璃窗,以及造型独特的办公家具,让这里显出一些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

会议室。

人员到齐以后,蓝采和率先开口:

“今天是重阳节,本该放假休息,

但是明后天,我就要去川北剿匪了,

估计得走两三个月,所以咱们还是得开个会,

把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集团工作安排好。“

杨锐插嘴道:

“厂区这段铁轨已经铺好了,原定年底开通,

你这总裁一走几个月,我们就只能一直等下去。

剿匪之事,我看还是交给李总队长最合适。“

李云龙连忙点头:

“就是嘛,集团每天那么多大事小情都离不开你,

川北还是我去吧。

回回出征你都抢着去,还要我这个总队长有个屁用。“

蓝采和摇摇手,态度很坚决:

“这事儿不争论, 肯定是我去。

一来是要亲手为孟三和其它十几个弟兄报仇,

二来也为了剿灭大巴山区的匪患,彻底打通米仓道,

方便咱们的物资往来。

再说寡妇姐就快生了,你走也不合适。“

他喝了口茶,继续道:

“这次行动,总的计划是,

我率领咱们护厂队两个大队以及叶凌风的特战队,

与缉贼通判衙门的缉贼营一道,走米仓道东线,

宁羌卫老谢率两千人马,走米仓道西线,

两路同时出发,一直打到川北保宁府南江县会合,

然后继续向南推进,到达巴州城下为止。

现在只等着老谢和老崔确认的消息,

不是明天就是后天,

消息一到,我就出发。“

杨锦麟缓缓道:

“江宁啊,上次孟三他们的事,你也不必时刻放在心上。

当时的情形,换作我们在座的哪一个在现场,

都是难以决断。“

蓝采和笑道:

“鹤翁不用安慰我,

战场之上,原本就该只有敌人,没有妇孺!

这事儿我早就想通了,

都怪我当时过于幼稚,头脑不够清楚。

对于那些胆敢站在咱们对立面的人,

绝不能有丝毫客气,

必须当机立断,你死我活。“

“蓝总裁说得是!

对于这些坏分子,必须全部杀光,斩草除根!片甲不留!“

坐在最边上的小橘子突然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一只脚还踩在椅子上。

见没人接茬,都不理他,小橘子局长只好讪讪地又坐回座位。

这种集团高层的会议,原本他是不需要参加的,但这次出征,他也想跟着去,所以听说今天的会议上要研究剿匪的事,便也坐进来凑热闹。

蓝采和刚才的发言,并不是在喊口号,吹牛皮,实在是有感而发。

孟三之死,让他备受打击。

反省之后,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其实一直没有完全融入这个时代,经常是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一切。

他经常把自己当作一个工程师,而不是华阳集团这样一股新生势力的当家人来解决问题。

还经常带着一些后世人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来看待和审判大明朝的人和事。

如此,终于造成了护厂队的重大伤亡,而这些,原本是可以轻松避免的。

蓝采和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最起码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那么,只要调整心态,重新做人也就是了。

还有一件事,让他的改变更加彻底。

一个月前,桃花和杏花为蓝采和生下了一对儿双胞胎。

桃花生的是女孩,杏花生的是男孩,虽然这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双胞胎,但确实是同一天所生。

蓝采和初为人父,自然欢喜,他为儿子起名叫蓝小天,为女儿起名叫蓝小乐。

当他第一次将两个丑丑的小婴儿同时抱在怀里,听到他俩同时哇哇大哭的时候,如同阳光穿越云层,发生了奇妙的心电感应,彻底融化了他的内心,让他完全蜕变为一个地道大明人。

总之,今天的蓝采和,虽然模样没变,但已经不再是昨天的蓝采和了。

当然,为孟三报仇,也是必须的。

这是一根扎在蓝采和心中的刺,不把它拔掉,就始终寝食难安。

经过多方打探,罪魁祸首白蛟龙一伙儿,已经逃往川北山区。

蓝采和便联络崔元方和谢若林,准备发起一次三方联合剿匪行动,消灭白蛟龙的同时,彻底肃清汉中府以南方向的匪患。

第一件事,当然是扩军。

护厂队扩编一千人,从两个大队扩编为四个大队。

蓝采和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特战队。

华阳学院有一个学生,叫做叶凌风,因为与川北棒棒贼有血海深仇,所以多次申请弃文从武,加入护厂队,但蓝采和一直没同意。

这次既然要过去剿匪,便又想起了他。

只是要求他另组一军,按照蓝采和提供的训练大纲进行特殊训练,就是所谓的特战队。

特战队选拔一些有武功基础,熟悉丛林作战和野外生存的队员,配备特殊装备,执行特殊任务,满编五十人。

叶凌风担任队长,享受大队长待遇。

剿匪之事讨论完毕,接下来,由肖老三汇报农业秋收情况。

按照年初的计划,今年水稻播种一万亩,其余两万亩土地的平整和水利设施建设也已经完成,只是没有赶上季节,大多只是种了一些油菜或者豆类杂粮,以便恢复地力,方便接下来种植小麦和水稻。

一万亩水稻的收割刚刚完成。

按照初步统计,亩产最少的地块,只有一石出头,亩产最多的一两千亩,达到了三石多,而大部分田地,亩产都在两石上下,所以平均下来,一万亩水稻的总产量,预计在两万石出头。

这样的成绩,显然没有达到当初蓝采和吹牛的翻番再翻番,但已经让大家相当兴奋。

杨慎笑道:

“第一年能翻一番已经不错了,

一上来就想翻两番,实在太过于耸人听闻。

好在每一个地块的施肥情况,我和肖老三都有详细记录,

等明年都按照最优方案调整,平均亩产达到三石还是有可能的。“

会议室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大家纷纷点上烟卷,不抽烟的开始剥桔子吃瓜子。

王启年道:

“要是真能亩产三石,那咱们这三万亩地,

每年就能有十万石的米粮收成,足够集团上下自己人吃了。

只是现在肉食还不够,外出采买也买不到。“

蓝采和点头:

“嗯,

等明年,咱们把宁羌卫剩下的五万亩地也开发了,

以后吃粮肯定不是问题,

只是吃肉比较麻烦。

粮食不够,还能跑到市场上去买,

但是没有肉吃,就根本买不来,只能靠咱们自己解决。

这样吧,老三,

你按照每人每年一头猪的标准,来安排养殖。“

肖老三苦着脸:

“咱们集团现在有一万五千人,我哪里养得了一万五千头猪?

我看养五千头都难。

再说,一个人哪能吃得下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