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定都上海>第十九集 铁矿山

为了追上王启年,四个人一路狂奔。

小矮马虽然个子小,但脾气温顺且有长劲。

当晚在褒城县过夜,第二天跑了一百里,直抵沔县休息,第三天下午就赶到了铜钱坝。

铜钱坝是一个小镇子,官道从这里拐向西北略阳方向,而蓝采和他们则沿着一条古道继续朝北,两三里路以后,来到一处谷口。

谷口东侧,有一个高墙大院,据说是官办的铸钱局衙门。远远可见围墙里面的建筑鳞次栉比,气势颇为恢宏。

王家铁矿就在这个山谷之中,只是距离谷口还有十里的路程。

好不容易找到地方,进去询问时,却被告知,他们的东家并没有过来。

这就奇怪了,难道王启年是在忽悠自己?

蓝采和一时没了主意。

这种情况在后世的话,根本不是问题,一个电话过去,什么都清楚了,哪怕有个传呼机也行啊。

但是现在就很麻烦,万一王启年真的被别的事情耽误了,一时来不了,那自己岂不是白跑一趟?

不过蓝采和很快就有了决定,自己是过来创业的,王启年早来几天晚来几天其实关系不大,反正目前又没有别处好去,在这里等着就是了。

管事姓曹,是矿山的几个管事之一,负责迎来送往吃住后勤之类的杂事。

他也在猜测这一行人的来意。

若是东家的亲戚或者朋友,必然是直接去汉中城的府上拜访,什么人才会找到这么偏僻的矿山上来呢?

眼前这几个小子,虽然穿着锦缎的衣服,但很明显就是乡下的孩子,只有这个大个子,有点读书人的意思。

他心下暗忖:

“莫不是东家某个拐弯抹角的关系户,读过几天书,找不到别的出路,也想到矿山上来谋一个管事的职位?如若果真如此,那以后的日子却要更加难过了。”

他问蓝采和:

“东家也不知何时会来。你们是过些天再来看看,还是……?”

蓝采和客气道:

“还是在这里等吧,麻烦曹管事帮我们找一个住处。”

曹管事便把他们带到矿工宿舍区,给他们打开一间小屋,然后就自顾自走了。

四个人站在陌生的房间里,面面相觑。

只见地上杂乱地堆着一些稻草,还有卷着的几张草席扔在墙角,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对于曹管事的冷遇,小橘子很是不满,他用脚踢着稻草:

“不是说好了奉若上宾吗?!这房子咋能住人呢。”

蓝采和也是无奈,还得哄着他:

“别急嘛,等见到王老板就好了。再说,这总比之前那个破庙强多了吧。”

“哼!我看姓曹的不像好人,这笔帐先记下,等咱们以后得了势,再慢慢收拾他!”

条件虽然差点,不过先安顿下来再说。

第二天一早,蓝采和带着三个小乞丐,爬上了王家铁矿山的最高处,俯瞰下面裸露的红色矿脉。

整个开采面很不规范,东一片西一片,显得杂乱无章,但是总体规模很大,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非常少见的私人企业了。

山下平地上,正当中布置着大大小小十来座土高炉,有几座已经停用。

旁边是几栋厂房,应该是铁器加工作坊。

另一边是料场,存放着大堆的铁矿石,煤炭,石灰等原材料,紧挨着是仓库和宿舍区。

远远看过去,几十栋各式各样的房子挤在一起,排列并不整齐,新旧各半。

矿上的活儿,主要分成几种。

有人负责在山上开挖矿石,有人负责把矿石运往料场,还有人在料场负责把矿石砸碎并且研磨,然后各种原料才能进入土高炉冶炼程序。

所以,矿上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力工和杂工,炉前工和铁器加工等技术工匠,其实只占一小部分。

整天看着别人干活也没啥意思,蓝采和便带着小橘子三人也参加了劳动。

等到王启年一摇三晃地来到矿山时,蓝采和他们已经在这儿当了五天苦力了。

王启年抱拳打了个哈哈:

“怠慢了怠慢了,王某有事耽误了几日,还请蓝先生不要怪罪。”

蓝采和不知道的是,王启年纯粹是在胡扯。他这次离开汉中时,带了两个新买的小书童,两个人都是眉清目秀,善解人意,所以到了沔县以后,他们便不走了,白日里游山玩水,夜晚忙着相互切磋,三个人如胶似漆,乐不思蜀,所以才迟迟未到。

王启年又当面训斥曹管事道:

“咋能让蓝公子干这种粗活呢?

真是瞎胡闹!这个月扣你一两银子工钱!

还不快请蓝公子到小院里安置。“

所谓小院,就是王启年的住处。

也在宿舍区,只不过是一个带围墙的独立院子。

正房五间,是王启年住的,西厢五间住着几个管事,东厢五间是客房,南边是厨房和仓库,院子中间有个井台。

洗漱已毕,摆上茶水,蓝采和算是和王启年正式见面。

这王老板看起来三十岁不到的年纪,中等身材,白净面皮,眼睛很大,眼角微微上扬,很是神气。

他今天穿了一身天蓝色的丝绸长袍,上面有银线绣的暗花,在阳光下晶晶发亮。

这种潇洒的气质,和蓝采和印象中的矿老板形象很不相符。

闲聊几句,王启年便问起了蓝采和的出身。

蓝采和自然又是太白山极顶,拔仙台,抚仙湖,九八五等等一通胡吹。

王启年难辨真伪,但他在王记铁作见到那张设计图时,就已经认定了蓝采和必定不同凡响,很想将此人招入麾下。

如今见了面,更是觉得即便蓝采和没有什么大学问,单是靠这幅长相和身高,带到生意场合,也是很有面子的事。

王启年便开始吹牛。

他先介绍了自己在官面上的关系。

说府衙里有他的内线,又说与宁羌卫指挥使徐大行关系紧密,并且和铜钱坝千户所千户谢若林是拜把子兄弟。

然后他又颇为自得地讲起了铁矿山的情况。

他的两座新建的高炉,都是按照宋应星《天工开物》里面记载的方法改造的。

整个冶炼流程,已经达到了半连续生产的程度,放眼整个大明朝,也不输于业内的任何人。

每天出产的生铁和熟铁加起来,超过两千斤。

每年的收益相当可观。

末了,王启年成竹在胸道:

“如果蓝先生不弃,还请屈就铁矿山的书办之职。

这里管吃管住,王某奉上月薪八两,年底还有花红。

不知蓝先生意下如何?”

岂料,蓝采和听了以后,却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