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崇祯:朕本天骄,中兴大明过分吗>第111章 广阔的世界

朱元璋佃农出身,理想中的社会就是男耕女织老婆孩子热炕头。

当了皇帝之后,他还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元朝的基础上,朱元璋把户籍制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每个人都设定好了职业定位,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整个国家一潭死水,严酷而死板,个体之间有一层无形的隔断,都在忙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套制度有利于维护朱明王朝家天下的统治,却使整个国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朱元璋看不上外面的世界,只想着弱臣弱民守住家产,没有扩张的野心,因此借力倭寇背锅,实行海禁,片帆不得入海。

与朱元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鼓励海外殖民。

1588年,伊丽莎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重用大海盗头子弗朗西斯.德雷克等人,确保英国海上贸易航线的安全,一个人口只有四百万苦寒岛国,最终发展成了霸占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巧合的是,1588年,正是万历十五年。

一个新兴强国正冉冉升起,另一个老牌帝国却正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明朝从官家层面,压根就没有放眼世界的想法。

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大明的国威传扬于世界万邦。

但在朝贡体系之下,下西洋干的不过是赔钱赚吆喝的亏本买卖。

站在农耕社会的角度,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理应停止。

如果下西洋得以继续,不说美洲,南洋是很可能成为中国的基本盘之一。

凭华夏的体量,要是母国给力,不把下南洋的华人当成叛徒,南洋就成了华夏的内湖,从朝鲜、日本,一直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全部成了华夏的势力范围。

明朝完美地错过了一切天赐良机,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被最野蛮最愚昧的女真野人征服。

朱由检走到世界地图前,给文武大臣科普:

\"大地并不是平的,而是一个漂浮在空中的球体。大明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往东航行两万八千里,是一片辽阔的大陆。\"

利窦玛来华,宣扬的就是这一套,如今皇上也这么说,大臣们面面相觑。

吏科给事中何养浩说道:"华夏居于中,蛮夷居于四方,这是几千年的古训,皇上为什么说大明不在世界的中心?"

朱由检:"几千年的古训就一定是对的吗?地球是一个球体,从一个地点出发,一直往东走,却能走到原来的地点,一直往南走,也能走到原来的地点,何来中心之说?"

何养浩:"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朱由检:\"就是南辕北辙,弘治四年,有一个叫哥伦布的人,坚信地球是圆的,从西班牙一直往东走,发现了一片新大陆,物产富饶,土地肥沃,比汉地十八省大十倍!北边的叫做北美新大陆,南边的叫做南美新大陆,哥伦布发现的是南美新大陆。\"

\"天启元年,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船只搭载着一百多名英国清教徒从英国前往北美新大陆,目前在北美新大陆居住着五千余名英国人,在这块大陆,还居住着许多原住民,他们体格健壮,身披鹿皮,手拿弓箭……\"

满朝文武大臣听着这样的奇谈怪论,根本不相信这些是真的。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

二万八千里之外的遥远大陆,谁愿意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去那里谋生?

文震孟说道:\"自古安居才能乐业,大明子民安乡重土,和那些喜欢四处漂荡的西洋蛮夷是截然不同的。\"

朱由检反驳道:\"马剌加、爪哇、吕宋,就有许多广东人福建人谋生。西洋各国都鼓励本国民众向海外殖民,我们也应该效仿。\"

如果开放海禁,闽粤汉族真的会对南洋群岛复制台湾模式。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四处的经济潜力都急待开发,四处都需要闽粤汉族的劳动力。甚至欧洲人也在大力鼓动粤闽汉族进入南洋。欧洲人为了赚钱,他们对南洋的族群人口结构无所谓。

苏门答腊,马来亚,婆罗洲,苏拉威西,棉兰老,农业人口稀疏。爪哇、巴厘和吕宋由于人口密度比较高。

精耕细作的族群,面对比自己落后的农业族群,扩张起来就像推土机一样势不可挡。如果不是明清海禁,闽粤汉族+傣族+京族,将彻底改变南洋群岛的人口结构。

朱元璋开国第一步就迈错了,他彻底破坏了宋元以来的开放主义和重商主义。

很多时候,民众并不需要朝廷为他们做什么,只要解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就会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经过两三个月的宣传,朱由检准备解除福建的海禁,鼓励造船,鼓励渔民出海打鱼,鼓励福建商人到海外经商,鼓励他们制造武器。

这一系列政策还没正式公布,就引起轩然大波。

山东、江苏、浙江的商人齐声反对,都是大明的国土,凭什么福建另外?

南方各省的地方官员也激烈地反对,大量的人口跑到了海外,齐民编户的制度如何执行?徭役如何摊派?福建人又是造船又是造武器,造反了怎么办?朝廷从此之后还有宁日吗?

六科和都察院的官员义正辞严地宣称,禁海是祖制,《皇明祖训》明明白白写着,解除海禁动之后,不法之民畅通无阻逃亡海外,与西洋蛮夷互相勾结,终将成为朝廷的大患。

朱由检捅了马蜂窝,反对解除福建海禁的奏折雪片般飞来。

阁部官员轮番劝朱由检收回成命,唯一支持解除福建海禁的,只有一个徐光启,另一个就是毕自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