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三国:我乃大汉忠臣马超>第362章 湘水之盟

庞统进入大帐,身上穿着马超赐予的赤犀甲。

王凌见他进来,起身弯腰,恭敬地说:“军师。”

庞统微笑点头:“将军快请坐。”

“军师请坐。”

王凌虽然已经贵为荆州刺史、镇南将军、列侯,但在庞统跟前王凌一点架子都没有。

庞统笑着坐下,问王凌接下来准备怎么办?

王凌用手轻敲案几,扶额道:“我正为此头疼,还请军师赐教。”

庞统扭头看向舆图。

图上,江东军占据了湘水以东、长江以南的狭长地带。其中还包含巴丘、沙羡这样的战略要地。而汉军保有的领土面积虽然比敌军多,可城与城之间离得很远,战线拉得太长,形势并不明朗。

荆南局势

庞统叹息一声,把想法告知王凌。

王凌也认同这一点,表示江陵和临湘之间太过遥远,中间只有汉寿一地做中转。而且汉军缺少水师,这场仗打得太被动!

庞统皱着眉头,大脑急速运转。

但思来想去,最终也没有好的办法,毕竟他们又不能马上造出几百艘战舰来与江东抗衡。

于是庞统只能转变思路,重新分析双方情况。

庞统看看江夏,又看看临湘,最后再看巴丘,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将军,我想咱们不必太过忧虑。依我看,江东军同样是强弩之末。”

“哦,何以见得?”王凌忙问庞统。

庞统分析道,首先周瑜的军队刚拿下江夏,已经经历过一场攻城战。

他在荆州多年,知道黄祖绝非蔡瑁那样的庸才,江东屡次进犯江夏,虽然胜多败少,但赢得都不轻松。甚至还死过徐琨、凌操这样的中层大将。

沙羡是黄祖的老巢,周瑜要吃下沙羡也不容易,兵力损失在所难免。

何况如果周瑜的军力真的很强劲,那么郭淮早就丢了临湘城。但事实是郭淮在临湘成功挡住了周瑜的主力,双方陷入僵持。

庞统下定论道:“所以,我料周瑜必定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取。”

王凌摸着胡须点头,深以为然。

但这不能解决己方的困境,周瑜是强弩之末,王凌也同样拿不下巴丘。拿不下巴丘,就无法切断周瑜退路,也就无法将周瑜驱逐出长沙郡。

王凌身为荆州刺史,哪里肯把土地让给他人呢?

庞统的目光却更长远。

他审时度势后说:“将军,我军实在难以驱逐周瑜,恐怕只能暂时容忍江东涉足荆南。”

王凌无奈,不甘心地说想把部队开到临湘,会合郭淮部在临湘和周瑜决战!

庞统反驳道:“不可。”

王凌问为何?

庞统走到舆图前,手指顺着湘水划出一条脉络。

“根据郭将军的战报,周瑜在江左扎寨。”(汉代左为东,右为西)

庞统手点在临湘城:“将军若要在临湘决战,必然要跨过湘水。而周瑜的水师精悍,我军却以步兵见长。此乃以己之短击彼之长,殊为不智呀。”

王凌哑然。

正沉默着,小兵突然来报:“将军,长沙人吴巨、零陵人赖恭求见!”

王凌疑惑道:“吴巨,赖恭?”

庞统忽然笑着说:“将军,我知道这两人,他们一个是刘景升表举的交州刺史,一个是刘景升表举的苍梧太守。说来有趣,此二人有旧怨,不知今日为何同时来访?”

王凌知道底细后,叫人把吴巨和赖恭请进来。

不一会儿,一个强横壮硕的男人,和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子进来。

强横壮硕的男人躬身说:“在下吴巨,拜见王荆州。”

文质彬彬的人亦躬身说:“在下赖恭,参见王荆州。”

王凌说请起,然后问二人有何事。

吴巨和赖恭对视,赖恭伸手示意吴巨先说。

“哼。”

吴巨冷哼一声,扭头向王凌解释。

原来二人从南边来,并给王凌带来一条坏消息。

吴巨说:“刺史,孙权遣大将太史慈攻打桂阳、零陵二郡,我二人不敌,弃城北逃来见您。”

王凌和庞统都很惊讶,忙问具体经过。

吴巨告诉二人,太史慈在一个多月前从豫章出兵,横扫桂阳和零陵。不到两个月连克二十余城,几乎是以两天一城的速度在推进,恐怖如斯!

赖恭本来是刘表任命的交州刺史,但他一直都在老家零陵待着。吴巨虽然是苍梧太守,但实控地也在荆南境内,主要位于桂阳郡和长沙郡一带,原因同样是离家近,有乡党支持。

可惜他们遇到太史慈,控制的地盘全丢了,只能向北逃跑找王凌帮忙。

王凌意识到荆南四郡已被周瑜和太史慈占了两郡半,江夏同样也在敌军手里,心情宛如吃了苍蝇!

庞统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原来敌军不只周瑜一路,南面竟然还有个同样生猛的太史慈!

“将军,议和吧!”

庞统忽然提议。

王凌看向舆图,思前想后,最终同意了庞统的提案。

王凌和庞统商议后,决定以湘水为界和敌军议和,最好是能通过谈判的方式要回已经被太史慈占领的零陵郡。

至于桂阳郡,恐怕敌军不会让出。长沙郡在湘水以东的地盘也是。

当天,一封请示马超意见的书信加紧送往雒阳。

同时王凌和庞统兵分两路,庞统率五百人留守汉寿,守住粮道。王凌率剩下的五千余人向南,但没有去临湘和郭淮汇合,而是继续南下,朝零陵郡而去,试图在谈判期间尽量夺回零陵郡的土地。

十天后,马超在雒阳收到书信。

经过和司马孚、法正、孟建几人的商议后,马超同意了王凌和庞统的请求,以朝廷的名义授郭淮为长沙太守,赖恭为武陵太守,吴巨为零陵太守,太史慈为桂阳太守,周瑜为江夏太守。

有朝廷从中调停,相信以周瑜的聪明,肯定会接受这份提案。

毕竟孙权肯定不愿意和朝廷撕破脸,而且他们这次已经占了很大的便宜,马超直接以朝廷的名义承认了周瑜和太史慈对江夏、桂阳二郡的控制。

只是双方在零陵郡的归属上可能还会有摩擦,因为太史慈已经实际占领了零陵郡,要想让对方撤出零陵郡肯定会有困难。

但马超也给王凌下达了指示,如果对方不让出零陵郡,那就继续打,打到死!反正朝廷占着大义,你孙权要是不识趣的话,那我马超也没必要给你留面子。

下达完指令,马超命人将诏书加急送往荆南。

之后,马超处理完公务,到庭院透透气。

雒阳已经入冬,天降大雪,寒气逼人。但这无疑是个好兆头,瑞雪兆丰年嘛!

忽然庭院走廊传来女儿熟悉的笑声。

马超的嫡长女英娘在廊道小跑,女儿一边跑一边咯咯笑。

“咯咯,王肃,你别跑!”

马超刚听清女儿在喊什么,就见八九岁大的王肃跑过来躲到马超身后,仿佛老鼠见到猫。

王肃气喘吁吁地说:“师…师傅,您,您快管管英娘吧!”

马超莞尔,笑着冲走廊上喊道:“英娘,干什么呢,撵着肃儿跑。”

英娘一看自家爹在这,还不知道事情严重,以为找着靠山了。小姑娘漫步走到马超跟前,又绕到马超腿后面,一把揪住王肃的耳朵,把王肃疼得直咧咧。

英娘被王肃逗乐,像混世魔王一样笑着跟马超告状:

“阿翁,他还欠我一首诗呢!”

马超绷不住,一把捞起英娘打起屁股:“我看是你欠收拾,越发没大没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