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鹿>第148章 小民

占领太原之后,山西基本上就算是完全到手了。

安抚了出降的明军将士和官员,迅速接收管理。

又不打算占领之后再放弃,这些百姓就已经算是大唐的子民了,一同跟着大军前来的后备官员迅速的进入角色,在降官的协助下展开工作,首要的就是张榜安民,安抚地方。

短短一两日的时间太原城就再次安定了下来,街市上也逐渐恢复了热闹。

原本心中还有些许担心的百姓,尤其是对破城之前乱军劫掠的场面还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可再担心也抵挡不住饥饿的肚子的催促,家中老小都嗷嗷待哺,那些家中已然没有存粮的百姓,仗着胆子走出家门。

大街之上,时不时的就能见到一队队巡逻的唐军兵士。

赵老四怀里揣着自己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手里拿着布口袋,顺着街边出溜着,看到有唐军兵士过来,赶紧站在墙边,转身面对着墙壁贴着,心中默念:“看不到我,看不到我!”

正嘀咕着,一只大手拍在了他的肩膀上。

赵老四惊叫:“啊!”

回头看去,十来名军士将他围在了中间,眼神正在他身上不断的扫视。

“军爷饶命啊!我可是安分的小老百姓啊!”赵老四哀嚎着。

“那你这鬼鬼祟祟的干嘛呢?”为首的军士问道。

“军爷,小人家中没有粮食了,出来找粮食,求军爷饶过小人吧,小人家中还有八十老母和年幼的孩子啊!”赵老四不断的求着。

“没粮了?那正好就跟着我们走吧!”

赵老四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能啊军爷!小人要是走了,家里人就都得饿死了啊!”他以为这个当兵的要把他当做壮丁抓走呢。

“想啥呢,你家不是没粮了嘛!你们接到管片的没有通知修城墙换粮的事吗?”

“没有啊!”赵老四疑惑的说。

为首的军士说道:“那我告诉你吧,府衙那边已经贴出告示,招募劳力去修补城墙,管两顿饭,一天还给三斤粮食。你去不去啊!”

“去去去,多谢军爷,在哪报名啊!”

赵老四现在没有别的办法,怀中媳妇的那个银簪子,顶多能换回来家中三五日的吃食,长时间的围城现在已经导致五六两银子才能买到一石粮食,吃完了就只能等着饿死,现在好不容易有了饭口,他才不管这些当兵的是不是在骗他了。

“那你跟我们走吧!”

去城墙的路上,这队军士又聚拢了二三十人。

来到城南城墙下的时候,这里已经聚集了上千人,有的拿着锤子敲打着大块的石头,有的拿着铁锨在往竹筐里装的碎石,还有人扛着木头正往城墙上运送。

还有不少人在一排草棚子跟前排队,军士带着他们来到一个棚子之前,对着坐在棚子中的两名年轻管事,军士先独自进去:“刘管事,我们招来了三十六人”说着指了指后边的赵老四等人。

“嗯,这次收获不少啊!没有用强吧”刘姓管事看了一眼问。

“那哪能啊,都是家里没有饭吃的,说了两句就跟着过来了!”军士挠着头笑着说。

刘管事便拿过一个木片刷刷点点写了几个字,然后递给军士:“这个给你!人就交给我了!”

“好嘞!”军士收了木片就带着自己人走了。

赵老四等人忐忑的看着棚子中的年轻人。

“来来来,都过来,在我这登记名字,然后领个木牌,可别丢了啊,晚上散工的时候凭借这个领粮食的!”那年轻人喊道。

人群赶紧向着棚子涌去,赵老四也跟着排队,报上自己名字之后,看着坐在桌子后边的先生登记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在旁边的接过一个木牌,顺着管事之人指引来到不远处的另一个棚子。

“给,背着筐,去那边往城上运石子,在那个筐里拿一个窝头,免得没力气,午饭还要一个多时辰呢!不许多拿啊,当心吃鞭子!”一个帮闲将一个柳条筐递到赵老四手中。

“哎哎!小人知道,多谢大哥了!”赵老四低头哈腰的说道。

领到了一个拳头大的窝头,黑乎乎窝头是用豆面和白面掺和在一起蒸的,看样子里边就是各种豆子糟粕,掺和了一点点的麦粉,绝对好吃不了,可是肚中饥饿的赵老四还是几口就吞了下去,干擦擦的口感,噎得赵老四直伸脖子,赶紧从旁边舀了一瓢水“顿顿顿”的将嗓子眼的窝头顺下去。

肚子里有了粮,瞬间舒服了不少。

看着他们把窝头吃完的监工,开始高声喊道:“都赶紧这去上工去!”

赵老四等人赶紧拿起各自的工具,向着城墙根下走去。

那队离去的军士则是接着游走在城中的大街小巷,之所以他们这么积极是因为,府衙给他们下了奖赏,巡城的同时招募那些缺粮的百姓来修城墙,给个百姓给他们一个铜子,但是严令不许用强,同时还不能耽误了巡城的正事,耽误了就是军法处置。

所以他们拉人都是顺带的,每天也就能落下百十个铜子而已,毕竟城中不止他们一队,这些小钱他们还真的看不上,开战以来得来的赏银,每人手里都有了几两的赏银,这几个子也就能让哥几个打上一点酒喝喝。

巡抚衙门那里其实并不管这些军士是不是会在街上强拉人去修城,毕竟只要你干工了就给你粮食,一天下来领到粮食也就不会有怨言了,谁还管是不是被强拉来的,但是这种强拉壮丁的行为不能鼓励。

将木片收进随身的皮袋里“今天开门红,到下值咱们怎么也能攒个两三百钱,够吃一顿了!”

“头儿,要不咱们挨个敲门试试?”其中一个兵士说道。

“你想挨军棍啊,上边明令禁止进入百姓家中,执法队的那些家伙紧盯着呢,别自己找不自在。”队长训斥道。

那兵拉着脸低下头不再言语。

“行了走吧,巡城才是咱们的正事!”队伍渐渐的远去。

傍晚时分,下工的钟声响起。

赵老四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城头上下来,将柳条筐交还之后。

拿着自己的小木牌回到凉棚这里交还。

报上自己的名字,管事的找到他的名字,在上边画了一个勾:“赵老四,做工一日,粮三斤,去那边领吧!”

“谢谢谢谢,大爷,明天还能来吗?”

“可以,这城墙要修上个把月呢,你要是家中还有壮劳力也可以带过来!来下一个!”管事回道。

“是是是,多谢大爷!”

赵老四赶紧腾出位置,走向下一个桌子。

这边凉棚之下堆放着一堆成袋的粮食,一个账房先生坐在粮堆之前的书桌上,旁边的帮闲拿着一个葫芦瓢,凉棚之外还站着十数名唐军士兵,手中的刀枪闪烁着锋利的光芒。

账房先生让赵老四在自己名字后边按下手印之后,旁边发粮食的帮闲问道:“带口袋了吗?”

“带了带了!”赵老四赶紧把自己的口袋撑开。

帮闲用葫芦瓢从粮袋中舀出了满满一瓢麦子,用手将上边的尖抹平,然后倒进赵老四的口袋里:“下一个!”

赵老四掂量了掂量自己手中的口袋,这绝对不到三斤,能有两斤半就不错了,不过他可不敢和发粮的人争辩,将口袋收回自己怀里,用手紧抱着往家里赶去。

家中赵老四媳妇已经急的不行了,自家男人从上午就出去了,当了银簪换回粮食来好过日子,结果这一走就是一天,她一个女人又不敢出去找,难道是在外边出了什么事情,难免心中就开始多想。

在家里抹泪,祈祷不要真的出事了。

眼看天已经黑了下来,门外才响起了敲门声。

“谁啊!”

“是我,快来开门!”

赵老四媳妇飞也似的跑到大门口,打开门,看到了自己男人,眼泪再也抑制不住了,哗哗的流了出来:“你可算回来了!”

“好了,哭个啥,我这不是回来了嘛!给!”进院关上门之后,赵老四从怀中拿出布袋递给媳妇。

“怎么就这么点?粮食又涨价了吗?”惦着手里那么一点的粮食,媳妇不禁问道。

“没有,我就没有去粮店买粮,今天出去给官家修城墙去了,一天两顿饭,三斤粮食!这个你收起来”接着从怀中拿出那个准备去当掉的簪子交还给媳妇。

“啊!你也真胆大,不怕被抓了去再也回不来!”媳妇惊讶的张大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