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鹿>第127章 工业爆发前奏

黄文瀚听完曹文昭说的笑着道:“加上这九万兵马,我军就有二十六万兵马了,曹兵部,你真是狮子大开口啊!一下这么多东西,可是要把库房都搬空了啊!这要是其他部队听闻了都跑到我这里来要武器装备,哪里有那么多!”

“哈哈哈,我也只是报个数而已,马匹和刀枪原本边军各镇就都有的,所需补充不多,需要大量补充的是盔甲和火器,边军原有的火器实在是不堪用,先前拨给我的那些弹壳装弹的火枪不错,这次都换装成这种火枪如何?”曹文昭一脸希冀的看着。

“你就别想了,之前拨给你的都是仅有的了,现在这些步枪也就只能给主上的卫队,和各军主将亲兵使用,子弹太金贵了,不可能大规模装备,新式的火帽枪,如果要全军装备的话最少还要一两年的时间才成。”黄文瀚回道。

曹文昭略带失望的说:“真是可惜了,如果全部换装完成,就可以轻易席卷天下了!”

“换装可以慢慢来,全军二三十万兵马换装可不是一时间可以完成的!不过队伍可要抓紧时间训练好,军队才是重中之重,参谋部派员协助整编,不仅是士兵的甄选,将领的选拔任命,曹公这方面要多多费心!”徐平川也解释道。

“这我自然醒的!”曹文昭点头。

“如此便好,关于此次西征的奖赏,我已经看过清单了,没有什么问题,等主上阅览加印之后,便可以下发了,这几日劳军的物资可否都安排充足了?”徐平川问了一下。

杜俊恒赶紧回答:“都已经安排妥当,保证每名士兵,每日肉半斤、粮食一斤六两,菜半斤、酒二两!只是暂时不允许随意出营!”

“嗯,如此安排倒也妥当,封赏之前如果上街闹出事来反而不美!再多请几个戏班子,让他们进军营中唱唱戏,省的这些大兵闲得慌。”

“是,下官记下了!”

徐平川接着说:“还有一事需加紧商议,曹公一战为我们增加近倍的领土,所需官员吏员倍增,这些地方仍旧是旧官留用,我们现在吏部的后备官员不足是个严重问题,诸位可有良策?”

“吏部由张国绅张阁老代管,他又远在北京,对于官员的查举我们不好赘言,不过上科的进士们,也已经历练了不短的日子了,可以将他们稍稍的升一下,调任各县县令,至于那些旧官,可以调到西安另做安排,另外也可以官员举荐贤能,考核之后直接任官。”张辇提议道,这里边他也是有些自己的私心的,别看现在内阁六人之中,新老之臣各占三个,可是王树亭明显更加信任一直跟随他的徐平川、黄文瀚等人。

张国绅冒险前去北京,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王树亭的完全信任,张辇现在想做的就是让国公府中大明旧臣的数量增加上来,以提升他们这些降官的话语权。

这里边还不得不提,杜俊恒、顾炎武这些新科进士,他们是第一届科举的进士,天然就是值得信任的对象,等过几年这些人成长起来,那么张国绅、张辇他们这些旧臣的话语权恐怕就会少的可怜了。

为了这个张辇现在也不得不提前开始布局了。

徐平川思考片刻:“也好让吏部翻看一下去年这些进士的考绩,择优者提报一下;让在西安的四品以上官员和各府知府举荐人才,等名单出来以后咱们再报上去,让主上定夺。”

“如此甚好。”几人都表示同意。

“诸位还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徐平川问。

看到众人摇头,便结束了会议,各自去忙自己那一摊事情去了。

徐平川端起桌上的茶盏喝了一口,从桌案上拿起一份密封着的书信,除去蜡封,打开书信观看,看了几行之后,不由得眉头皱了起来,喃喃自语的说道:“谁说大明没有能人的,看来底蕴还是不少,这数万新军居然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看来进度得加快了,要不然以后不好打啊!”

将信重新装好之后,起身离开公所,往后边的国公府走去,穿过层层宫门之后,再次来到王树亭的寝殿,这时薛全还在门口守着呢。

看到徐平川到来,薛全赶紧迎了上来:“总理大人!”

“嗯,主上现在有空了吗?”

“还未起!大人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奴婢去禀报一声?”

徐平川摇了摇头:“算了,不必通报了,等起来了再说吧!”

说完便又转身离去了。

出了国公府,徐平川上轿直奔工坊而去。

“宋先生,怎么样你这里有什么新进展没有啊!”徐平川笑着和一脸黑的宋应星打招呼。

“你怎么又来了啊!这事是能一蹴而就的吗?”宋应星擦了一把脸上黑乎乎的油渍说道。

“哈哈哈,我这不是心里着急嘛!”

“真是狗肚子里装不了二两香油,跟我来吧!”宋应星毫不客气的怼着徐平川,说完便领先往工坊的后边走去。

过了三道检查的士兵,来到一处的空地,徐平川的眼睛顿时就直了,眼前碎石铺成的地基之上,铺设着一段段的枕木,上边架设着两条铁轨,远处铁轨之上赫然是一台巨大的火车头,火车头呼呼的冒着黑烟和白色的蒸汽,有几个人在不断的往火车头的锅炉里添加着煤石。

火车头拖拽着十几节车厢,哐当哐当的行进着,虽然在徐平川看来,这行进速度着实是有些慢,可是旁边的宋应星却是一脸的骄傲:“怎么样?惊掉下巴了吧,杨夫人给它取名叫火车,老夫觉得甚是贴切,这火车十日之前刚刚造出来,正在进行测试,现在看的效果不错,可以拖拽十数节车厢,装载最少五千石货物,一日一夜行驶五百里,若是全境铺上这种铁轨,从西安到张掖四日可达!”

看着这巨无霸的火车头,徐平川内心还是挺激动的,虽然和后世的内燃、电力机车没办法比,却也比记忆里那最早的火车强上不少。

“铺设一条铁轨,和这么一列火车,需要多少钢材?”徐平川问。

“一条铁轨三十尺,用钢一千斤,一里路需要一百根这样的铁轨,用十万斤钢;制造这样一个车头用铁十八万斤,一节车厢用铁三万斤!”宋应星不慌不忙的回答。

徐平川开始掰着手指头算了,从西安到潼关二百八十里,如果铺设一条双向的铁路,那就是五百六十里路,需要五千六百万斤钢铁,这还不算制造火车头和车皮的,可现在他们唐军一年下来的产量也不过是五六百万斤,大明全国的产量一年也不到两千万斤,这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建成啊。

“修不起啊!真是修不起啊!”徐平川不由得感叹。

“你也不要忧心,饭要一口一口吃,现在相应的机械我们都已经研制出来了,并且已经开始在同官、白水洛南等地矿场开始铺设铁轨,利用蒸汽机从矿坑里拉拽矿车,这比人力运输快了十数倍不止,相信产量很快就会上来的!”宋应星安慰道,接着拉住徐平川的手:“走咱们去试试这台火车。”

兴奋的带着徐平川登上火车头,站在缓缓行驶的火车头上,徐平川估摸了一下,时速应该在二三十公里的样子,速度还不如马车快,就是胜在可以一次运送很多东西,同时不用耗费粮食,这要是以后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后勤运输的问题就算是解决了。

历来古代战争,真正考验的是交战双方的后勤保障能力,一百斤的粮食,路上的人吃马嚼,真正能运送到前线士兵手中的有十之二三就不错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会拼命抢占水路沿岸城池的主要原因,因为水路运粮不仅风险小,消耗也小。

跟着火车头在轨道上跑了两圈,两人才顶着一身的煤灰下车,宋应星又把徐平川拉到厂房区,参观了他们这里新近改进的设备,可以说,现在厂房区已经快实现半机械化了,变化最大的就是冲压、钻孔和研磨工坊,完全都是以蒸汽机为动力在做工。

蒸汽机巨大的转轮带动冲压机,一上一下的捶打着整块的调料,在工人铁钳的摆弄下,变换着形状,研磨机上迸发出串串的火花,宋应星指着这些忙碌的工人说:“自从改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之后,我们不仅剩下了一半的人力畜力,装备制造的速度还提升了数倍。老夫计划再次扩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