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鹿>第124章 祖大寿罢官

得到诏令的祖大寿并不想就此放弃大好的局面。

但又不能不对京城进行救援,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拖,以后金军攻势猛烈为由,生生的把时间拖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朝廷连下了三封诏书,祖大寿才不情不愿的派出援兵。

他命令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带领五千关宁铁骑和两万步兵新军,返回关内救援京城,临行之时千叮万嘱,路上一定要注意后金军的偷袭。

可是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皇太极本身就是要调动祖大寿的兵马回援的,在得到吴三桂带领人马南下的消息之后,皇太极大喜,紧着开始部署围歼吴三桂的作战。

就在吴三桂带兵走到大黑山的时候,事先埋伏好的四万后金精骑突然杀出,将吴三桂的部队拦腰截断,关宁铁骑确实精锐,在遭受突袭的情况下,还是力战不退,给后金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奈何兵力悬殊太大了,五千骑兵怎么可能抵挡的住一两万骑的攻击。

最后还是在吴三桂带领之下,拼死冲杀才突出重围,五千关宁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至于那两万步军,如果是列好了阵式,别说是四万骑兵,即便是再多上四万,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也别想歼灭他们,可是,天下最怕的就是可是这个词,这些步军都在行进之中,火枪也不可能随时都处于装弹待击发的状态。

装弹是需要时间的,很多士兵都是只来得及放一枪,就被后金骑兵突破了阵线,没有了骑兵的保护,火枪上即便是有刺刀,但是对于骑兵来说杀伤力依旧是十分有限的。

两万步兵,很快就溃不成军了,在被歼灭了五六千人之后,剩余的全都投降了。

吴三桂带着残兵狼狈的逃回辽中大营,跌跌撞撞的闯进祖大寿的中军大帐,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都督,回援大军遭到建虏突袭,全军覆灭,末将无能请都督处罚!”

“你你你!”祖大寿气的胡子乱颤:“出兵之时我如何告诉你的,让你小心再小心,一方敌军偷袭,你把本都督的话当耳旁风了吗?来人!将吴三桂拉出去砍了!”

“不可!”

“不可!”

营中众将赶紧上前阻拦。

史可法双手抱拳说道:“都督,吴总兵乃是悍勇之将,交兵之时斩杀大将,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再说,此次皇太极必然是算计了许久,就算防守再严密,也会被其偷袭,此败不能全怪吴总兵!”

孟志贵、沈韬等人也是赶紧劝谏:“史监军此言有理,都督,咱们也都被皇太极迷惑了,想必现在河对岸的并不是后金军的主力,主力肯定是被皇太极抽调出去,用来伏击我们的回援部队了,还请都督三思!”

祖大寿也不是真的想杀吴三桂,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外甥,但是不作出姿态来如何让众将满意,如何安抚士兵情绪,现在他们给了台阶,自然要顺着往下走。

“既然众将为你求情,本都就饶你这一次,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打你三十军棍,留在军前戴罪立功,你可听清楚了?”祖大寿板着脸说道。

“是!末将遵命,谢都督不杀之恩!”吴三桂当即拜道。

他也知道自己不会有性命之忧,哪有舅舅杀外甥的道理,要不然军败之时他就不会舍命突围逃回来,免于死罪之后,三十军棍都是祖大寿手下亲兵执行,也就仅仅是破了点皮,休养上几天就完事了,根本就不影响上马厮杀。

吴三桂这事处理完了,祖大寿却有点犯难了,骤然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对于整个防线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他开口对众人说道:“此次遭遇偷袭,我军损失惨重,辽中阵线怕是不能维持了,大家都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都督,以末将之见,我们还是先行撤兵为好,将队伍撤回到镇远、镇武、平山台一线,依靠长城和辽河阻挡后金军,此番作战虽然没有给以后金军沉重打击,但是我们还是收回了大片的土地,朝廷亦不会太过追究,等到大军重整旗鼓之后再进兵!况且京城现在情势危急,不得不救啊!”史可法说道。

祖大寿捋着胡子看向其他人:“你们觉得如何?”

“我等觉得史监军的建议可行!”

“好,那就传令众军,秘密收拾行装,这两日对辽河东岸进行不间断炮击,三日之后凌晨撤军!通知在新民的部队也撤回来和我们汇合。”祖大寿传下命令。

众将听令都退出大帐之后,祖大寿坐在帅椅之上,自己喃喃的说道:“以后还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再带兵回来了!”

面对明军比之前猛烈数倍的炮火,多尔衮就知道明军准备撤退了,但是他也并不准备渡河追击,反而在堑壕里拿着望远镜,观察起来明军的动向,这些日子他基本上每天都来观察,只为能学到更多的新式战法。

多尔衮早就敏锐的认识到,这种新式战法的出现,让以前基本上无敌的骑兵集群冲锋战术,变的不再那么重要了,虽然在运动战中,骑兵还是能够占到便宜,但是一旦火枪兵结阵那就是骑兵的噩梦。

这些日子他一直都在琢磨火枪兵的战法,现在这种壕沟式的多层战线布置,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战术,尤其是对于战略要地的防守,对于那些还推崇骑兵无敌的女真贵族们来说,多尔衮感觉他们真的过时了,看着落在阵地上的各种各样的炮弹,多尔衮自言自语的说道:“看来还是得多发展火器,不仅是火枪,新式火炮的研制也要加紧了!”

明军趁着夜色悄悄撤走了,留下来一座空空的大营。

这次祖大寿可不会再次犯错误,他把所有的骑兵都派了出去,侦查大军周围四十里,步兵大队也在随时的警戒之中,一路没有遇到任何阻碍,顺顺利利的返回到了长城之内。

在镇远堡略做修整之后,留下两万兵马防守长城、辽河一线,其余主力都撤回锦州,鉴于京城的危急形势,祖大寿还命令孟志贵、沈韬和游击将军戴明,统带步骑两万,返回京城救援。

他们撤回的时候,皇太极也已经带着部队和俘虏返回了沈阳,这次明军新军给他的压力太大了,能够将祖大寿逼退已经是万幸,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给力,不断的催促祖大寿回援,也不可能取得如此战果,他可不敢过分的逼迫,万一逼急了,祖大寿不顾一切带兵强渡辽河,那时候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歼灭这支明军,皇太极都不敢想象。

多铎等人得知明军入山海关回援之后,也果断的放弃了对京城的包围,带着俘获的人口牲畜和战利品,顺着密云北谷口离开北直隶境内,使得孟志贵等人回来的时候也扑了一个空。

但终归是京城之围解了,崇祯皇帝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个时候朝臣们又开始作妖了,有御史纷纷上表弹劾祖大寿,贪功冒进损兵折将,还枉顾朝廷旨意,有大逆不道之嫌,要求皇帝罢免祖大寿。

崇祯皇帝也确实对祖大寿有了不满情绪,连发三道圣旨,你祖大寿居然还将救援时间拖延了一个多月,这分明是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让你回来救援,居然不是亲自领兵回来和解释,你想干嘛拥兵自重吗?

当即顺应朝臣的请命,免去祖大寿辽东都督的官职,崇祯皇帝不是不想将祖大寿招回京城问罪,但是祖大寿根本就不回来,同时皇帝也担心祖大寿在军中的威望,用强会导致兵变,只得罢官让其在家休养。

之后崇祯又想要重新启用孙承宗,结果却遭到了朝臣的反对,孙承宗也以养病之名拒绝了,最后任命了卢象升为蓟辽总督,负责辽东军务。

在后金军围城,辽东兵马迟迟不南下救援的时候,朝廷同时还派人往河南、湖广正在围剿起义军的官军发出了勤王诏令,洪承畴可没有祖大寿那么大的胆子,接到勤王诏书之后,立马停止了对起义军的进攻,从前线抽调了部队,北上勤王。

大部官军的调离就给了起义军机会,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一部分趁机攻占宜昌、巴东等地,顺着长江直入四川,一部分南下安庆,入了南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