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鹿>第88章 唐国公、文武大将军

既然王树亭已经有了决定。

接下来便是挑选黄道吉日,建社稷、立宗庙,正式就任唐国公、文武大将军;文武百官恭贺并传檄陕地四府、七州,四十九县。

就任之后,就是敲定大将军府和唐国公府的各级文武官员的级别和职能了。

又经过几天的商议,最终确定制度在唐制和明制的基础上进行改建,

大将军府:由王树亭直接领导,其下设立指挥部、参谋部、后勤装备部三个主要部门。

指挥部:设前后左右四卫将军和内卫将军,负责统带所有作战部队和内卫部队。

任命王树山为左卫将军,冯举、万宏权为副将;王壮为右卫将军、艾穆、刘成功为副将;苏步为前卫将军,叶孟至、平安为副将;苗兴一为后卫将军,万宏权、萧动为副将;李本原为内卫将军,副将牛成虎,崔尔达。

参谋部:设参谋总长、参谋次长、及各事参军等负责作战参谋和命令传达。

任命:黄文瀚为参谋总长。

后勤装备部:设司务将军、仓曹司、兵曹司、骑曹司,负责粮食、装备等物资的筹措和发放。

另设大将军府长史、司马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类事务。徐平川和张国绅为长史和司马。

王树亭成了唐国公,那麾下军队,不管是护乡军还是归降的明军自然就统一变成了唐军,当即命令参谋部重新整编全部军队,现在全军所有兵马加在一起差不多有十三万人马,要求前后左右四卫为野战部队,每卫两万人马,兵员配备按照火器四成、骑兵三成、战兵两成、炮兵一成的比例组建。

剩余五万人马全部归内卫将军统带,驻守城池。

唐国公府:

唐国公府设总理大臣、左右长史和左右司马负责辅助王树亭总揽事务,相当于朝廷的内阁,大将军府长史和司马分别兼任内阁的长史和司马。

任命徐平川为总理大臣,黄文瀚、张国绅、张辇、杜正川为左右长史和左右司马,五人共同组成内阁。原来担任的职务卸任,分别由黄文锦担任延安知府、侯宁担任西安知府、宋千山担任庆阳知府。

内阁之下直接设立六部:

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在官阶之上,文职,内阁成员为从二品,六部之首尚书为正三品,副职称侍郎从三品,下面还有各司之首称司长正四品,副职为司丞从四品,之后再是各科主事正七品。地方上,一府知府为从三品,同知正四品、通判正五品,其下还有府衙各房主事,一县之县令为正七品、县丞 从七品、主簿 正八品、典史正九品。

武职方面,五卫将军和参谋总长从二品、副将、将军府长史、司马和司务将军正三品,卫指挥同知、参谋次长从三品,参将正四品,正千户 正五品,副千户 从五品,百户正六品。

这基本是就是照抄了大明朝廷的官职设置,只是因为他们现在手里可用的官员比较少,只能一人身兼数职。

事情定下来是很好定的,可是之后具体的事务处理就难了,主要是繁琐。

新的军制编成,需要将军们适应,也需要士兵们适应,通过整编训练之后才能形成战斗力,将军府参谋部也不准备一次性都整编完,先从西安城的四万驻军开始,等西安驻军整编完毕后,再替换其他地方的驻军回来整编。

更加繁琐的就是政务上的处理,有了内阁,王树亭倒是闲下来不少,可是徐平川、黄文瀚、张国绅等内阁成员就忙疯了,要重新筛选任命各级官员、要鼓励百姓耕种土地,要敲定税收劳役、要确定法令、要鼓励经商、要生产军械、要兴修水利等等等等,都需要他们操心,虽然事情不是一次可以办完的,但是待办事宜的条陈都堆满了他们的办公桌。

作为一方势力的开元之臣,不管是王树亭的旧部还是大明的降官都爆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当然王树亭也没有亏待他们,得了秦王府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是要花出去,首先就是把各级官吏的薪俸整体提高了一倍,还接受徐平川的建议在每个部门都设置了公务银,只要不超过标准,所有的公务花费都是由户部承担,官员的薪俸完全就是能到自己腰包里的银子了,当然对于贪污腐败的稽查也成立了专门的部门。

这么一折腾时间很快两三个月就过去了。

这天在唐国公府,现在秦王府已经改成唐国公府了,在唐国公府总理衙门的办公桌后,从高高的文件堆里抬起头来的徐平川,盯着一双熊猫眼,无助的哀嚎道:“这还有没有完啊,怎么还有这么多,没有把人当牲口使的!真是要命啊!”

“哈哈哈,总理大人,你就不要再叫苦了,这年纪轻轻的就吃不消了,你看我和两位张阁老都已经年近半百了,不还是在挺着!”杜正川也抬起头,哈哈笑着看着这位年轻的总理大人。

“我都熬了好几个月了,连家都没有回过,你闻闻,我身上都馊了!”徐平川拿袖子扇了扇自己身上传出来的味道。

另外四人也下意识的闻了闻自己身上的味道,果不其然,一股酸臭的味道从身上传来,立时就都皱起了眉头。

“明天咱们休沐两日吧,一直这么熬下去不是办法啊!”徐平川建议道。

“也好,是该休息一下了,一会咱们联名给国公上个条陈,问题还是咱们现在可用的官员太少了,我觉得应该是把招贤和科举提上日程了!”张辇建议道。

“这个事情不是不能考虑,可是就咱们现在的四府之地,会有多少文人士子来应募,如果到时候没人来咱们可就坐蜡了,唐公的脸面上也不好看!”张国绅有些担心的说道。

“现在咱们在册的士子有多少?”

“在册有秀才功名的是六百八十人,举人功名的四十七人,生员大约有两千多人,能来参加考试的估计过不了半数,再筛选一番怕是留不下几个人啊!唉!”张国绅叹了一口气。

“怎么这么少?怕是一个县都分不到二十个秀才吧!这要是江南文盛之地,怕是一个府就有这么多读书人了!”徐平川有些感慨。

“陕西连年灾荒兵乱,能保留下这么多的读书人已经是侥幸了”

“我就得办还是要办的,不行就放宽一些条件,优秀者留在中枢,差一些的下放到地方边任事边学习吧!”张辇建议道。

徐平川在房中转悠着琢磨了半天:“不行咱就再放开一些,将各府县的吏员,也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只要有才干就给他们一个任官的机会,这总比光读死书的秀才们会治理地方吧!”

“这倒也是个办法,不过这些吏员多半都是当地氏族子弟,盘踞本县日久,让他们任事需要规定不得在本县任职,以防公报私囊!”张国绅说。

“嗯,我咱们张阁老的建议,诸位觉得如何?”徐平川问。

其余几人也都表示赞同,黄文瀚和杜正川之间并没有太多对官场上的经验,这是有也是只能听着,其实徐平川也没有,不过他作为总理大臣就是要综合各方建议,然后总结出一个来。

“好如此那边定下来了,正川你起草个文书,咱们几个都签名上报,至于招贤馆可以先选地方修缮起来,等考生们到了西安好有地方住,也要传谕各级官吏,有什么好的人才要多多推荐上来。”徐平川安排道。

一直又忙到了下午傍晚时分,有小太监将他们起草的文书都送了回来。

徐平川打开一看,关于招贤的表章上,已经加盖了打印;他们要求休沐的条陈上王树亭也做了批复:诸位辛苦了,劳逸应当结合,准休沐三日,以后形成定例每七日休沐一日,一月四日。

一拍桌子,徐平川笑道:“好了,大家伙,放下手头的工作吧,咱们放假了,三天假期,以后每月四天带薪休假!不要紧的事情等休假回来以后再说,走起几位一起去喝个酒啊!”

徐平川邀请,众人肯定不会拒绝,于是都将纸笔放下,整理官服出了总理衙门,至于那些公文,自然是由小吏收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