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明鹿>第63章 阶段性胜利

顺利迫降延安城。

不仅对王树亭来说是件好事,对于城中百姓更是好事。

这些天的大军围城,城中的物价已经翻了数倍,尤其是粮食价格,从最开始的每石二两银子,到现在的十两都未必买的到,那些家中有余粮的还可以坚持,没有余粮的百姓早都已经开始饿着肚子了。

原本一天的粮食现在都要分成三天吃,勉强吊着命。

大军接管城池之后,也没有人敢出来随意活动,生怕惹恼了那些丘八无辜的丢了性命,同时也怕这些当兵的闯进家门烧杀抢掠。

王壮的左军进城接管城防、知府衙门和府库之后,命令所有的原守城士兵归营等待整编,同时粮草和赏银也拉进了军营,让原本有些躁动的官兵,瞬间安静了下去。

这样又过了一天,城内都已经交接完毕安定下来,王树亭才带着众人一同入城,王树亭入城之后,立刻贴出安民告示,并听从张辇的建议,从府库中拿出大笔的粮食来平抑城中的物价。

马德才现在被任命做延安府总班头,指挥着所有的衙役上街巡视,挨户通知各街的坊正、地保让百姓们安心生活,可以去官府购买平价的粮食。

同时城中还在知府衙门的门口和各条大街的路口开设了粥棚,让那些无钱也无粮的百姓不至于饿死。

城中虽然暂时安定下来,可是距离延安不远还有一支朝廷万余人的援军在往延安赶来。

估计现在他们还没有得到延安城破的消息。

王树亭和众人商议之后,决定派遣左军王壮部和右军苗兴一部,一万八千人,南下迎击朝廷援军,在击溃敌军后顺势南下甘泉、富县、洛川,进而转进黄河抢在明军援兵到达之前控制黄河渡口然后进兵潼关。

根据情报来看,潼关驻兵万余,利用火器的优势,在同等兵力之下,应该是可以攻下的。

但是为了保险,王树亭还是通知正在佳县转运物资的黄文瀚,抽调库存的大半火炮和弹药南下与莽子他们汇合,协助攻击潼关。

王树亭他们选择交战地点在湫沿沟和大西沟一带,这里两侧是山坡,坡下有一小片开阔地,很合适火器发挥,以现在火枪的射程,从两侧射击能够覆盖大部分战场,只要堵住向前的出口,那官军除了撤退或者迎着子弹硬拼没有别的出路。

莽子和苗兴一火急火燎的带着部队出城,终于是抢在明军之前到达了湫沿山,立刻让步兵抢占周围的山头,然后隐藏起来,又集中了两部四千骑兵在开阔地上摆开阵势等待着敌军到来。

果然,没过一日时间,明军西安的援军前锋就已经出现在了视线之内。

双方的斥候在湫沿山外的开阔地上,还展开了一些小型的战斗,配备了多把火枪的斥候,明显的是沾光不少,以极小的代价就将明军的斥候驱逐了回去。

等到明军大队到达的时候,莽子和苗兴一他们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有心算无心之下,战斗有些一边倒的意思,仅用了一天不到的时间就击溃了明军的前军部队,收降俘虏数百,这明军的主将也不是傻子,听闻战斗情况之后,也想到了延安城怕是已经丢了,如果再继续前进,自己怕是也有陷进去的风险,当即就决定撤退。

莽子和苗兴一,见没有占到大便宜,虽然有些扫兴,但是毕竟敌军已经撤退,他们便命令部队加紧追击,四千骑兵紧紧的跟在明军身后,时不时的攻击一下。

如果这不是山地地形,这万余明军肯定会被骑兵攻破,但是没有万一,狭窄的道路上根本施展不开骑兵大规模作战,有开阔地的时候,明军也是守备严密,人家是撤退又不是溃退,根本不给机会突击,主要两人也是记着接下来的任务,不想给部队造成大的伤亡。

明军一路从甘泉撤到黄陵县才停了下来,这里已经距离同官(铜川)很近了,双方的补给线已经易位,如果贼军要包围进攻黄陵的话,那西安方向的援军很快就能到达。

莽子他们当然不会在这里浪费时间,留下两千兵马牵制黄陵明军之后,直接带大队出山,然后分别向东直扑韩城、蒲津等地渡口。

随着榆林、延安的落袋,那些下边的各县和卫所官兵,基本上就是传檄可定,他们的兵力根本没有任何能力阻挡前来接受的队伍,投降的继续留任或者调任,不愿意投降的可以挂印而去也可以据城反抗,就看你的脖子够不够硬了,当然也不是没有反抗的,就以延水县为例,延水下边就是延水渡口,这里也有不少官兵驻守。

延水县令认为自己手里有兵可以守住城池,结果就是被来接收的部队用炮火轰了三天,然后城破,县令全家被斩首示众,首级传遍周边各县,也让他们知道护乡军不是不敢杀人不会杀人,只是不想造成大的伤亡而已。

有了前车之鉴,剩下的就好办多了,延安破城不到一月的时间,整个延安府除了靠近关中平原那边的宜君、黄陵两县其他的全部归属了护乡军所有。

王树亭命令这两府二十三县全部重新统计人口、丈量土地。

最后汇总上来的数字是,延安府有户六万余户,三十余万口人,榆林镇有户两万余户,人口十余万,耕地面积四万余顷合四百万亩。

这时候因为天灾人祸的原因,现在延安府的人口将近少了一半,不仅普通百姓的伤亡大,那些乡间地主的伤亡也巨大,饥民和起义军首先要下手的便是这些地主,打破他们的庄园抢夺粮食和钱财,但是土地却留下成为了无主田地。

根据申报上来的人口和土地,王树亭准备重新分配土地和确定赋税。

于此同时,王树山也带着青壮携带大量的装备开始南下支援。

要说王树山和黄文瀚两人,一直也没有闲着,工坊设备的拆迁转运,山中百姓的劝告搬迁,不仅需要隐秘还要迅速,不知道什么时候官府就会派兵来,以他们现在手中的这点兵力根本不能够阻挡,两人一商议,继续征兵,不仅征兵还要征召大量的民壮,优先把工坊里的设备和库房中的钱粮都运来。

那些武器装备,除了火器全部配发给民壮防身。

即便有人在不停的做动员,可是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百姓不愿意离开,黄文瀚他们最后也没有强求,只是强行带走了那些读书人的家庭,剩下的就随他们的意吧。

当然更多的百姓是愿意跟着护乡军走的,之前受的苦难他们可还是记得一清二楚,从内心里认可跟着护乡军会有好日子过,便拖家带口的跟着离开。

冯业就被委派出来组织他所在的村子的迁移工作,他知道此去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回来,也知道此去就算是和大明完全决裂了,再没有退路,可是不去怎么办呢,家人的生活好不容易好起来,而且作为读书人是在必迁名单上的,如果不主动配合那后果真的就不好说了。

同样如果不迁走,那为护乡军做过书办的事情,必然会被官府追究,可能普通老百姓倒不会有性命之忧,但他肯定是必死的结局。

由此因由,做起这次迁移工作来尤其的上心,跟村中的村长等人不断的讲其中的利害关系,最后全村八成以上的村民被他说通,几百口人昼伏夜出,沿着定好的线路赶往佳县。

通过浮桥到达佳县之后,冯业很快又被委以重任,让他配合黄文瀚继续转运百姓和物资前往延安府,他这才知道延安府已经被打下来了,以后将在那边暂时安定下来,悬着的心终于也算是放了下来。

数万的百姓和成山的物资可不是那么好转运的,冯业得到许可从过来的百姓中挑选了数千青壮,都已经折腾了好几天了这些物资还是多如小山。

冯业也是第一次见到护乡军真正的实力,从心中不停的感叹,没准自己这次的选择真的是选对了呢。

物资转运到一半的时候,上边突然又来了命令,让冯业带着组织起来的民壮,搬运军需物资随着王树山带队南下,看着从库中推出来的那一门门火炮和弹药,冯业真的是大受震撼,以前只是从书上看到战争,现在却有机会身入其中。

跟老娘和媳妇交代完让他们跟着队伍到延安城中等着自己之后,冯业就跟着民壮队伍运送物资南下了,看着丈夫远去的身影,冯业媳妇心中百感交集,知道此时已经身不由己了,只能祈祷他能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