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总裁豪门>我的出道路>第120章 五帝之颛顼(下)

在《史记》中颛顼是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来记载的,他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继黄帝之后主政。也有学者认为颛顼是一位历史化的神话人物,比如李进宁在《神话学视阈下的颛顼形象及其文化学意义》一文中论证了“颛顼如同黄帝、伏羲等神话形象的历史化一样,它也是一位历史化的神话人物。

无论是“颛”还是“顼”,都是从“日”演变过来的,“颛顼”是一个联合词,颛顼神具有太阳神格。因此《史记》才记载颛顼的号为“高阳”:“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所谓高阳,即高高在上的太阳。

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有一种叫颛顼历。其实颛顼是太阳神,颛顼历即太阳历。伏羲、黄帝,都与太阳有关。伏羲,说他造八卦,正是因为他的原型是太阳。黄帝其实是皇帝的不同文字记载,其原型也是太阳。“黄”“皇”即“光”的语音演变。

颛顼与共工争帝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水神,更确切地说是雷神,雷神管雨,故雷神往往与水神混为一体。与雷神争斗的,也就是他的对立者,便是太阳神。颛顼具有太阳神格,所以有共工与颛顼争斗的神话故事。颛顼的水神神格是与五行匹配之后才获得的。

《搜神记》云:“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儿鬼。”颛顼为神话中的帝王,其子常以灾神的面目出现。

秦汉之时,腊八当日,民众击腰鼓、戴胡公头,做金刚力士以驱灾、逐疫、辟邪。现在,岁末大傩的习俗仍变形地遗存在湖北或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

争位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轩辕氏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践帝位后,共工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共同反对颛顼。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

帝颛顼闻变,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连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打败黄水怪,颛顼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

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

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传说颛顼生前惩治黄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随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庙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

一条法律,据《淮南子·齐俗训》记载,颛顼时有一条法律:“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意思是说,如果妇女在路上不回避男子,就要在四通八达的道口驱除邪气。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25](昌意)取淖(nào)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郭璞在《海内经》作注引用古本《竹书纪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并指出:乾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

《路史·卷十四》:“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

《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皆以 颛顼 之父为 昌意,并未提到韩流(乾荒)。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大戴礼记·帝系》:”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五帝德》篇与《五帝本纪》几乎一致,当是《大戴礼记》照搬《史记》之言,帝系篇亦然,因而韩流(乾荒)即颛顼之说尚待考证。

颛顼、帝喾二帝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称“二帝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

我也追个风雅,自论一下这位史上名君。神话中的帝王。用打油诗来论,写古人用古文也贴切些。

颛顼帝时寿也长,

殁时九八在位上。

明辨家庭品德礼,

不再乱淫生病伤。

疆土辽阔免战乱,

为民也曾战四方。

庙中有他功德在,

做了贡献榜首上。

制了历法世人用,

人类文明贡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