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重生陈玉成之再塑中华>第144章 临汾民乱(五)

说罢看了看梅锦堂,见梅锦堂正等着自己说话,当下也不矫情,说道:“其一,这些大族豪绅在藩台未出征以前,大多留在太原。而藩台刚刚率兵出征,这些家族则纷纷还乡。”

“其二,晋南土地新政推行正是紧要之际,这些家族却不听劝告,纷纷收回土地,明显是要和咱们对着干,他们的底气何来?”

“三是这些家族收回田地之举,都是在西征战事紧要关头,而且几乎是同时进行,这明显是经过事先共同预谋。”

“其四则是这些人家家奴手中,大多持有禁持兵器。知府大人也知道,自从我军收复晋南以后,为了防止不法之徒作乱,曾大肆收缴民间兵器,并送交铁场融化。除军队和各府县义勇以外,一律不得持有兵器。而这些人手中却持有大量军用兵器,那么这些兵器从何而来?”

说罢,又狠狠地喝了两口水,目光变得更为冷厉,说道:“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萧某才认为其中必有推手。目的无非两个。”

“一是趁官府无暇多顾之时,趁机收回土地,破坏晋南土地新政,令晋南百姓与官府离心。”

“二是趁此时机,滋生是非,造成晋南纷乱。在扰乱西征大军军心的同时,也令后方辎重物资难以继续运送,使我西征大军陷入军心不稳。后勤不继的混乱局面,最后造成被马成龙叛军击败的恶果。如此,即使藩台大人得以脱身,也难辞其咎,被朝廷免职或移交有司处理。最好的结果是大军尽灭,藩台大人也亡于叛军之手。如此晋南土地新政完全失败,晋南也不会再为秦军控制。”

听萧志刚如此分析,梅锦堂也不禁吓出一身冷汗。再仔细一想,的确存在萧志刚所说的可能,而且可能性极大。想到这里,梅锦堂已经有些干透的官衣又重新被冷汗浸湿。

他虽然和萧志刚立场不同,可二人都同出秦军。若是没了秦军的支持,他这个平阳知府也很难履职。

更有甚者,若是新军尽灭,藩台大人失势,他这个首当其冲的平阳知府,也会因为处置不当难辞其咎。革职尚是小事,下狱问斩也皆有可能。毕竟朝廷对于汉人官员动起手来,向来都不手软。

“听将军这么一说,应是太原无疑了。”梅锦堂擦了擦头上的冷汗,有些不肯定说道。

萧志刚点了点头,说道:“英桂对晋南一直贼心不死,只不过因为藩台大人多方运作,英桂始终难以如愿。如今藩台大人出征在外,英桂自以为是收回晋南的良机,所以才不择手段,不顾西征战事紧要之际,妄图借助这帮大族豪绅之手,搅乱晋南,而后以平定民乱为借口,出兵晋南,从而达到收回晋南的目的。”

“将军说的甚是。将军虽是一武人,不过却能眼光犀利,一目了然。并且处事不惊,盱衡大局,锦堂实不如也。”面对萧志刚合情入理的分析,梅锦堂虽然自视甚高,却不得不佩服对萧志刚的眼光和见解。

实际这是梅锦堂不了解萧志刚的原因。萧志刚虽然出身贫苦,不过却是勤奋好学。尤其加入太平军以后,更是嗜书如命,遇到缴获或即将焚毁的书籍,都私藏起来,认真研读。

跟随陈玉成以后,又接触了不少事务,眼界也扩大许多。逐渐养成遇事不惊,沉着稳重,勤于思考,并且思维敏捷缜密的性格。正是如此,无论萧志刚如何不情愿,陈玉成也要令他留守晋南的主要原因。

“大人过奖了。”萧志刚朝梅锦堂拱了拱手,说道:“大人曾统领数千团练,处事公正,伉爽果敢,手下人皆佩服。如今处于高位,心忧时务,诸事烦扰之下,哪有太多心思考虑这么多!”

梅锦堂却是手一摆,说道:“萧将军莫要夸奖梅某了。梅某虽然糊涂,不过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好了,你我也别相互吹捧了。你我都是为藩台做事,将军还是赶紧说说如何应对这场民变吧!”

萧志刚当下神色一冷,说道:“这些大族豪绅虽是受英桂蛊惑,不过却是甘当英桂的马前卒。如今更是勾连叛匪,欲乱晋南,必须从重严处。如此,方可令百姓心服,土地新政也能继续推行下去。同时也可打击英桂的嚣张气焰,让老小子人心尽失,再不敢插手晋南之事。”

一听到勾连叛匪四字,梅锦堂心中不禁一哆嗦。萧志刚此人虽然看起来年纪轻轻,可没想到这般老谋深算,手段毒辣。

梅锦堂也是老江湖了,吃过的盐比萧志刚吃过的饭还多。萧志刚的话刚说完,梅锦堂很快就从其中悟出另有玄机。此法明面上虽然是对付那些惹事生非的家族,实际上却针对的是他们的幕后之人。

凭着这些家族持有朝廷规定的禁持兵器,破坏百姓稳定,妄图扰乱晋南的意图,栽赃这些家族勾连叛匪还真是有根有据。

此罪名若是坐实,抄家灭族也是难免之事。虽说是英桂给他们配发兵器,指使他们挑起晋南民变,可他们敢说是英桂指使的吗?

若是不说,那么勾连叛匪的名声就逃脱不了了。抄家灭族的厉害之前,到时这些人还能严守口风?说不得张嘴就把英桂给供出来。

有了这些罪行,这些人家就成了案板上的肉,全凭晋南官府揉捏。并且有了这些人家的供词,英桂就自求多福吧!滚出山西尚是小事,罢官流放也是预料之事。

只是如此一来,晋南恐怕就把整个大清官场上上下下给得罪个遍。即使有两宫太后的支持,可那又有多少用?总不能事事都麻烦两宫太后插手吧!

而且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晋南官场将举步维艰,事事都会受到掣肘,对于平叛大业来说,绝对称不上什么好事。

萧志刚出身粤匪,一贯是无法无天惯了,哪里知道官场上的险恶?也不知道兀鲁斯不花大人这个蒙人怎么想的?怎会对一个叛匪出身的汉人将领如此看重?还将他留下牵制自己。

“大人,大人……”见梅锦堂迟迟不肯表态,萧志刚看出梅锦堂并不认同自己的建议,就反问道:“萧某一介武人,只知道打打杀杀,若是大人以为太过粗暴,不知大人可另有良策?”

“良策?良策……”梅锦堂口里喃喃着,心中想着有没有更好的计策代替。可想了多时,也没能想出更好的法子来。

只是如今事情紧急,再迟上一些时间,说不得乱民会攻入亢李两家,等到血案发生以后,事情将更难应对。

想到这里,梅锦堂也只得长叹一声,说道:“那就按将军的办法执行吧!只不过执行过程中,非有必要不要开枪杀人,只需将这些人家羁押至牢衙即可,而且这些人家院堡也要留下义勇代为看守。同时,这件事情我们也要快马报与巡抚和藩台大人,在藩台大人指示未到之前,本官以为暂不对这些人作任何处置。”

“好吧!我马上派出军队和义勇,分赴各县,并严格按照知府大人的要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