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重生陈玉成之再塑中华>第123章 屯田(下)

不过治沙还不是目前首要任务,当前和打井并重的是开荒播种荞麦。定边种植荞麦历史悠久,每年的六月中、下旬播种,九月中上旬就可收割。

目前只要时间抓紧,还可以收获一季粮食。虽然荞麦产量不高,不过只要种植量上去,还是能够减轻晋南和关中的粮食压力的。

关中遭受大乱的后果目前已经严重显现出来,由于去年一年没有多少收成。虽然关中人口大减,但是到了今年年初西安粮价已经涨上了天。即使从叛匪手中缴获了大量粮食,即使山西、河南也援助了大批粮食,不过也仅仅能将粮荒拖到年底。

也正是因为粮荒问题,陕西只能花高价从甘肃、山西、直隶和河南买粮,陈朝旺和宋景诗两部缴获的金银多用于此,这才避免了饿死人现象发生。不过也让本就不富裕的陕西财政雪上加霜。

不过甘肃和凤翔相继发生大规模叛乱以后,甘肃购粮的渠道已经断绝,并且甘肃的粮食本就不富裕,每年产量也仅仅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山西也因为晋南的事情以及山西参与平叛大业,英桂对陕西购粮也没有先前那么积极。所以陕西购粮的渠道只剩下了直隶和河南。只是在这个粮食亩产不过一二百斤的年代,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尤其是到了青黄不接四五月份,陕西购粮大计也难以为继。

不过所幸陈玉成占领了晋南,从晋南又收购了一些农户余粮,以及清廷逼着各省救援的粮食,这才勉强支撑到五月初。陈玉成年初在关中平原上大量种植的土豆有了收成,以及随后晋南的夏粮收获以后,关中的粮食价格才开始有些回落。即使如此,关中粮食并不富裕,能否支撑到秋粮下来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因为人手问题,关中平原的土地闲置情况还是比较严重。不过到了秋季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因为陕北、山西、河南的大批无地百姓已经涌入关中,那些闲置的土地基本已经租佃出去,而且人口较少的军烈属和购买土地的山西乡绅也可以雇佣他们代为耕种,只不过那要等到秋收以后了。

不过若是这些地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种植棉花,虽然陕西政府鼓励种植粮食作物,不过人家才是地主,用什么那是他们的自由。若是这些大小地主种植经济作物,恐怕到了秋季粮食还会存有缺口。毕竟耕种的土地增加了,人口也增加了。

虽然西征军由山西负责提供粮草,不过晋南这个山西粮食的主要产区不再归英桂掌控,仅靠晋中和晋北粮食的产出,山西的粮食还是比较紧张的。虽然这个问题陈玉成不需要考虑,不过英桂真的提供不出大军粮草,难为的还是陈玉成自己。

目前山西经过几番折腾以后,粮食的确有些紧张,英桂已经派人来催,说是要尽快解决宁夏问题,否则大军粮草很可能出现供应不足。

速战速决的要求陈玉成绝对不会听从,那是拿全军上下五万余人冒险。不过粮草的事情陈玉成也的确需要费心一些了。所以在高平堡停下来,也并非仅仅是个风声,也有陈玉成为后路做好打算的准备。

不像后世那般,如今陕北出了长城就是伊克昭盟的地盘。陈玉成所要开发的多是黑界地,大多分属于鄂托克旗和乌审旗的领地,其中还包括依克沙巴尔山以西郡王旗的部分领地,郡王旗好说,额尔齐木毕里克就可以做主。虽说黑界地还未解禁,不过陈玉成却是打着平叛的旗号,让额尔齐木毕里克从中周旋,再许以食盐之利,两位札萨克那里就好说许多,清廷即使有些不同的声音,不过为了平叛大业也只能默许。

时间不等人,说干就干。在额尔齐木毕里克上书朝廷后,陈玉成就打发他去了鄂尔多斯右翼两旗。陈玉成则将叛军俘虏和晋南义勇分成多部,主要进行打井开荒。

三边一带本就是红脖子会传教的重点区域,所以红脖子会会众还是很多的。马成龙起事时,会众们就把这一带的汉人几乎快要杀绝了,没杀的也大多逃入南面的山区。马升来了以后,又把这一带叛乱的会众杀了个遍。杀来杀去,三边一带原有的居民基本上已经很少了。

八里河等沿河一带田地大多已经开垦,缺少了人的侍弄,土地已经撂荒。这些土地无需打井垦荒,直接播种就行。至于草滩盆地,一边开荒一边挖井,牛马陈玉成手里有的是。

除了两战缴获的驼马外,陈玉成还在定边和花马池分州两地盐场缴获了大批的牛羊马驴驼,其中以驴子、骆驼较多。陕北地形崎岖复杂,宁东和蒙南则多戈壁沙漠,所以两地的盐商们大多使用驴子和骆驼作为驮运工具。

赫大典和马万和两部迅速灭亡后,官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回两地,所以两地盐场的牛马、驴子和骆驼并未被叛军带走。这也便宜了陈玉成,在保证盐田生产的同时,陈玉成从盐场抽走了不少牛驴,进行垦荒。

种子的问题不用陈玉成操太多的心,因为英桂为西征军准备军粮当中有相当多的杂粮,小米、荞麦、土豆、糜子、黑豆等都有。这些作物都可以进行夏播,而且生长期短。荞麦、糜子、黑豆当下就可以播种,小米和土豆6月份也可以播种。不过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陈玉成准备留下大片地势稍高的旱地种植土豆。

第一眼井很快就挖出来了,就在定边县城西北部一处低洼处。这是在盐场的一个老井师定位下挖出来,水井稍有些深,有五米多一些。水质也很不错,虽然不甜,甚至还带着淡淡的咸味,不过供人马饮用却是没有一点问题,当然用来灌溉田地更是不成问题。

不过,陈玉成很快就给自己找到了新的任务,那就是在定边一带开设水泥厂。开设水泥厂并不是急着用来修路,而是用来制作混凝土井管。因为这一带土壤实在是太过疏松,刚挖出的水井就簌簌往下落土。为防止坍塌,盐井的内壁四周按照传统的做法,是要用沙蒿柴平行拱劵,且每隔五尺左右还要用圆木做成“十字撑”以加固,以确保盐井“百年”不坏。

如此下来,一个井下来,仅仅是劵井就要用十多天功夫。浪费时间不说,陈玉成对井师所说的“百年”不坏表示深深的怀疑,沙蒿这东西虽然油脂含量丰富,不过能撑个十多年已经足天了,还居然百年。再说每一个井劵下来,就要耗费大量的沙蒿,这些固沙用的东西用来劵井太可惜了。所以陈玉成要尽快建设一个水泥厂,生产出井管,尽量缩短成井时间。

经过打听,陈玉成很快就去了靖边县。靖边南部附近有座石灰山,地方并不大,不过已经开采了数十年。靖边还有丰富的粘土资源,又有现成的煤矿,虽然因为品质不太好,不过用来烧制水泥还是不成问题。而且陈玉成手下还有大量的免费苦力可供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