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重生陈玉成之再塑中华>第89章 强军之基(二)

当众人从石化状态中惊醒过来时,这才发现那个“败家子”的南洋技师已经走了。陈得才急忙向枪炮局追去,他知道陈玉成肯定去了枪炮局。不过其他工匠却没有动,因为他们可不像陈得才,有随意出入枪炮厂的权限。按照陈玉成事先规定好的工艺流程,继续转炉炼钢的工作。

当陈得才走进枪炮厂铸造车间时,这才发现陈玉成正在指导工匠们往熟铁打造的一个个细长铁管中浇注钢水,待到钢水稍稍冷却后,用固定在木架上一根细铁棒从上至下正中处敲打出一个细孔。在钢水即将凝固时,再用套在铁棒上的垫片垫住枪口,好好敲打一番后,连同铁管一起被送往下一个车间——锻造车间。

陈得才还想跟着进入锻造车间时,却被守卫的兵士礼貌地阻止了。因为陈玉成已经规定,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包括扶王大人。陈得才站在锻造车间的院门外,大为光火,可是碍于陈玉成的命令,只得恨恨地前往成品车间等待。

而此时锻造车间的陈玉成却是忙的热火朝天,他必须让工匠们趁钢坯还没完全冷却下来之前,用打造的钢模在钢坯中挤压出膛线来。挤压,对,陈玉成正是采取的模头挤压法来生产枪管。

模头挤压法是在二十世纪初发明,在一次大战前夕才有实际运用。此法在1950年代由美国雷明顿公司工程师麦克.华克参照挤压炮筒的方法发明的。

其方法是先将枪管钻一个比膛径稍小的孔洞,然后用一根上面有跟阴膛线对应突起的高硬度模头,用高压机器从洞中边转边压下去,将钢坯挤成阴膛线和阳膛线。

这个时代膛线制作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刮刀法,二是钩刀拉削法,三是组合环形刀拉削法。说到底,都是用硬金属沿着一定的轨道在枪管内或刮或削刻拉出膛线,不同的是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同时在一根拉杆上固定25至30个硬质合金钢环,可以同时拉出全部的阴膛线。缩短工作时间,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只是无论刮刀法、钩刀拉削法,还是组合环形刀拉削法,都需在一条阴膛线拉削二十次甚至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数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细,越精密。只是用刮刀法、钩刀拉削法,还是组合环形刀拉削法,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在拉制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削薄了枪管的厚度,造成枪管容易沿着膛线破裂,使枪管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并且上述三种方法拉制膛线难度太大,效率太低,一根线膛枪管拉制出来,需要十多个小时甚至上百小时。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十五世纪就有使用膛线的纪录,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困难, 直到十九世纪以后才渐渐得以普及。即使这样步枪膛线拉制并不多,比如俄国的里治步枪只有两根膛线,英国的惠特沃斯步枪有六槽膛线,而1868年定型的马蒂尼-亨利步枪才有七槽膛线。

即使拉制膛线有这般或那般的难度和缺点,但是线膛枪却是使用愈加广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膛线是枪管的灵魂,其作用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在出膛之后, 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阴膛线越密,赋予弹头旋转能力越大,精确度愈高。同时枪管的长度愈长,缠距越大,射距也越远。

模头挤压法虽是二十世纪的发明,不过放在这个时代也没有太多的难度。模头挤压法主要要求是需要重型冲压机来推动挤压枪管,陈玉成手中螺杆都没有,更不用说是重型冲压机。不过这也难不倒陈玉成,没有冲压机可以用畜力代替。

陈玉成所用的就是压水杆式样的棘轮机械装置,用滑轮组来提升臂杆以增强压力,两头牛就可以轻轻松松完成这个任务。而且陈玉成是在管坯尚在高温的状态下,这个时候正是锰钢容易加工切削时候。畜力或水力冲压机可以同时加工多根枪管,可形成小规模化生产。有了畜力或水力冲压机的帮助,工匠们只需全心全意掌握住旋转的力度和角度即可,做到一次成型。

模头挤压法与膛线拉制法相比,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了膛线的制作效率。同时因为采取的是模头挤压,在不破坏枪管的情况下,还会使管壁靠内的部份生成金属塑性变形,此时外壁同样会给内壁造成一个预应力,提升枪管的强度和使用寿命。也正是因为此,模头挤压法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主要的枪管炮管制造方法。

虽然模头挤压法在陈玉成所知膛线制作技术中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与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冷精锻法尚有差距,不过这是目前条件下陈玉成所能借用的最好方法。至于在现有条件下,用模头挤压法制造出来的枪管可靠度怎么样?只能等破坏性测试过后才能知道。

不过凭着陈玉成的感觉,用这方式制出的线膛枪管虽与后世绝对无法比,但是胜过这个时代拉制出来的线膛枪管应该不成问题。若是实在不行,陈玉成还有补救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嵌套的方法,在枪管后部嵌套一层钢管,增强火药发射部位的厚度,确保枪管不会炸膛。只是如此一来,也会相应增加枪支的重量。

12月初,额尔齐木毕里克令人快马送来加急书信,言明陕西形势突然变化。邠乾二州会众在马成龙的蛊惑下发动大规模叛乱,陈朝旺部已经全力开始平乱,可是面对数量众多的叛军,陈朝旺部明显兵力不足。

陕西新军虽然已经招募不少,可是武器配备却是跟不上。虽然西安武库兵器存放不少,可却是冷兵器居多。许多新兵手中只有刀矛弓弩等冷兵器,以及少量的鸟枪,火器配备率很低,这与陈玉成的建军思想存在极大的差距。而同时陕西原太平军火器装备已经相当落后,再加上这段时间大规模作战,部队火器损失很大,也急于新火器的补充。

严峻的军事形势,以及部队火器的极大缺口,逼迫陈玉成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扩大枪炮弹药的生产,以使部队能够应对大规模的叛乱,并尽量减少部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