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79章 掏钱就行

李家老太太得了诰命, 以后可不能再叫老太太,得称呼宜人,据说还有俸禄!

这个消息随着退散的人群传了出去,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

但大家面上都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满,毕竟皇帝派知府大人过来颁发圣旨的,他们得罪不起。

好不容易送走了无关的人,最后留下来的都是李家自家人,其中还有许老爷子和许家的一些长辈。

许鹏昌原本是要走的,却被李明山给拦了下来。

许老爷子见状,眼神微微一闪,心中叹息了一声。

他暗自责怪自己的儿子不会处事,明明是亲戚关系,许氏还是他的亲姑姑,但现在许鹏昌这个二愣子却不知道应该与李家多亲近亲近。

李明山似乎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表情,笑着让他们进入大厅坐下。

刚才人实在太多,大家也没有位置可以坐,现在终于腾出了一些空位。

以前许老爷子来的时候必定要坐在上面,但这次他客气地说:“明山,虽然我是长辈,但你娘和你弟妹都有封号,现在她们应该坐在上面。”

李明山挑了挑眉毛,许氏微笑着看了一眼许老爷子,不客气地拉着王莲英一起坐下,还让李金辉坐在左边第一个位置,然后才让许老爷子坐在右边的位置。

她笑着说:“老哥哥,我们不必客气,我就好赖坐一会主座,带着媳妇儿坐一坐,毕竟我是皇帝亲封的宜人,也不怕别人说我坐在这里的道理。”

如果将来有人传出去,别人也说不出什么不好的。

毕竟她年纪大、辈分高,而且王莲英还是李宁安亲生的亲娘。

即使有人想说王莲英不孝顺、不尊敬长辈,也是说不出口的。

许老爷子很快反应过来,他也是希望李宁安更好的。

他笑着说:“这样非常合适。”

李金辉看着老婆子的模样,真不知道是该气还是该笑,在你新兄长面前都不知道收敛点,还坐在自己上首了,自己还是朝廷授予的从六品武骑尉呢!他什么时候得意过。

知道她得意孙子高中,可总感觉有几分小人得志的意味。

摇摇头,不作他想,姑且让她高兴会儿,反正都是在自家人面前。

几个人落座后,许老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前段时间,我们还为学堂之事烦恼不已,没想到宁安上高中就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

唉,谁能想到,李家如今是出了诰命夫人,听说县太爷夫人一直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封号。”

许氏眯着眼笑了起来,高兴地说:“都要看运气。唉,我现在才知道,原来不仅亲娘可以得到封号,老祖母也有这个机会。但这并不容易,需要皇帝的信任和朝廷的批准。”

如果得不到那份宠信,就像甘县令这种微小的官员一样,在本地待上很多年也不会有什么出路。

为了得到朝廷封号一直上表,却得不到回复,真是有点无奈。

诰命所说是皇上下定论,可实际上还是得内阁过眼,只有他们觉得合理才会上禀。

也就是宫里那些宦官长了眼,否则这诰命怕不是会烂封,毕竟那个官宦之家不想捞个名声

许老爷子也是个聪明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逮着许氏狠狠的一顿夸,他好歹也读过几年书,又是自知自家妹妹性格,夸起人来就根本没有重复的,那是把许氏夸的眉开眼笑,合不拢嘴。

李金辉晓得不能在老婆子高兴时插话,否则晚上又是在房里嘟囔个没完。

许氏听到这一番夸奖后,感到非常高兴,她自是知道再夸自己,也愿意给哥哥面子,两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兄长,宁安虽然来信了,你是知道咱家要进京的事,还不知道能留多久,你有啥事儿就直说吧。”

李家要进京的事是瞒不住的,没必要瞒着许老爷子,只要不与外人过多分说便罢!

许老爷子笑了笑,看了一眼李金辉,叹了口气说:“总觉得宁安还是个孩子,但一眨眼的功夫,他就这么大了。

哎,许家底子薄,也没有多少读书人,好容易你家出了一个宁安,我想着,是不是大家伙儿筹钱,将草堂扩大点,也好让村内的孩子都有个读书的地方。”

李金辉听到后非常赞同,点头表示支持:“这个主意很好。如果村子想要兴盛,真正办起草堂是个好办法。我不指望每个孩子都通达,但只要能识字明理,也能给他们希望。”

三河草堂名义上说是个学堂,但师资力量属实有限,先前就只靠一个老先生撑着,等人干不动了就直接停摆了,好在李明礼接着,可每年乙班升学后还是有不少孩子回家,家底殷实点的还能送镇上念书,家穷就只得在地里面刨食。

虽说有些孩子不适合读书,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只是进度相较于有天赋的孩子慢点,李明礼在升班的时候同样为一些孩子感到可惜,只是村里的试错成本太高了。

李金辉一口答应并不单单想着造福村里,更多的是为了李家,这是李家成为乡绅的重要一步。

乡绅在乡村社会拥有一定的权力和管理能力。

乡绅通常在宗族中拥有影响力,对于宗族族长的推举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民间基层享有威望和权利。

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那些在乡间宗族中享有声望并掌握权力的人壮大了家族势力,渐渐形成了乡绅这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许李两家这么多年一直平衡,这位老对手说出这么一番话看来是想移交村里的权力了。

李金辉原先还打算举家进京,只留老大打理镇上和县里的铺子外加维护老宅,村里就交由老二家的明德先操持着,等宁安为官后再行计较,现下看来是不行了。

这老头子还没糊涂,拿村里的管理权绑着李家,其实大可不必,三河村是李宁安的基本盘,咋说都是不会扔了。

李金辉笑着核算了一下自家的能力,说:“今次陛下有所赏赐,我可以拿出一百五十两白银来资助,希望不要嫌少。先前宁安还提过此事,村里是该重视。”

许老爷子听后笑道:“怎么会嫌少呢?已经贡献了很多了,其他人凑一凑也就够了。

只是担心你拿出这么多银子,宁安在官场上会吃亏。”

心里想着,愿意掏钱就成。

其实许老爷子过来,倒是没想要他们出钱,毕竟大办学堂,可不只是培养李家人,许家孩子更多。

每日看着许家祠堂多有对不起祖宗的感觉,李家起来了后倒是给了动力,省的族里的几个老头子说闲话。

既然李家已经点了头,其余的也就是几间屋子几本书的事情,许家人倒是没这么穷。

李家愿意拿出钱来,许老爷子心里也是高兴的,这证明李宁安虽然入朝为官,却不是个自私忘本的,还能惦记着老家的乡亲。

李宁安?自己啥时候说过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