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耽美小说>金河复玉关>第20章

  顺元三十年 初春

  林轲与接任于常参将之职的吴沛依令留在圬城镇守,陶进益带着黎遥君从圬城启程,二人轻装快马上路,未在途中耽搁,不足一月便抵达京城。

  到了陶府,黎遥君便被安排在厢房歇息。

  第二日天还没亮,她便早早起来从包袱中拿出朝服仔细换上。

  随将军在府上用早饭时,陶进益与她说了入宫所需的礼仪及应注意的事项,又叮嘱道:“圣上不问的,若是有旁人问起,你千万要仔细思量后再行决定是否要答、如何答。不可被人抓住错处,日后或会成为把柄。”

  黎遥君越听心里越发紧,官场的勾心斗角当真令人头大。

  入了宫门,几个官员与她二人往同一个方向走去,黎遥君头回进宫,好奇地四处张望着,陶进益清咳两声,她连忙低下头紧跟在将军身后,不敢再乱看。

  “呦,陶将军!真是多年未见了!” 姚启钰走近打着招呼,“这位是……?”

  陶进益向其行礼道:“姚大人。”

  黎遥君也照着将军的样子向姚启钰行了一礼。

  “这是我在甘州的副将,黎遥君。”陶进益说道。

  姚启钰有少许惊讶:“哦?你就是黎遥君?”

  “是,见过姚大人。”

  姚启钰暗自赞叹道,就是这人斩下了朔昆的手臂么?不愧是陶进益带出来的兵。

  奉德殿

  黎遥君一动不动地站在殿外等候通传,耳听着殿内早朝上隐隐传来什么江南水患,几个大臣争辩着是否要继续修建运河,她不懂这些,只想着快点面圣快点出宫,宫里这氛围着实让她心慌。

  半个时辰后,安行的声音自大殿中传出:“宣—— 黎遥君觐见——!”

  信王一派的官员俱是心头一颤,黎遥君何时进的京?适才陶进益身旁的居然是她?盛鹤羽轻轻皱了皱眉,回身望向殿门。

  黎遥君撩起下摆迈过门槛,行至殿中,跪地以军礼高声道:“臣黎遥君,参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眼含笑意抬手,“平身。”

  黎遥君垂首站在殿中,一个大气儿也不敢出。

  皇上缓缓问道:“前两年,带兵杀进渠陀腹地,可是你自己的主意?”

  “回圣上,是。”

  立于祝岳阗身边的燕雍心道,这小子倒确实是胆魄过人。

  皇上顿了顿,“你,可有婚配?”

  她愣住,皇上这是要……?

  头脑中霎时间一片空白,只得回道:“臣尚未婚配。”

  “既如此,那便将帛阳郡主指给你,如何?”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帛阳郡主是圣上的胞弟恭贤王之女,而这恭贤王可是站在信王一边的。若二人成婚,只怕朝局又要生变。

  陶进益心头狂跳,圣上此举,莫不是要偏帮信王?

  黎遥君当即跪下,“臣请圣上三思。”

  岑立祖走出来,说:“黎遥君,你可是要抗旨?”

  “岑大人莫急,也许她有缘由呢。” 郝绪说道。

  岑大人?黎遥君扭头看向那人,就是他对自己的晋升百般阻挠么?

  皇上示意她起来说话,“你且说说为何不愿。”

  黎遥君觉得汗湿的衣裳都粘在了后背上,可此刻也顾不得这些了,她脑中飞速运转着,躬身道:“克州一战,臣伤了左腿,自那之后……”

  她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话一旦说出口,就会令她沦为满京城的笑柄。黎遥君咬了咬牙,可也只有这个理由能够使她摆脱眼下的困境。

  “自那之后,恐怕再难有子嗣了。”

  大殿之内瞬间寂静。

  陶进益也愣了许久,他缓了缓神,走到黎遥君身侧,说:“臣亲眼所见,她伤在膝上髀侧九寸处,是箭伤。”

  黎遥君复又跪在殿中,额头抵地,鼻尖气息在润如墨玉的方砖上时不时带起忽明忽暗的水汽。

  “郡主千金之躯,唯佳偶良缘才能与之相配。臣乃一介粗人,若应了,便是误了郡主终身,更累及皇家声名。”

  双手按在冰冷的地面,她向殿首重重叩头道:“臣请圣上收回成命。”

  祝岳阗上前,“这不是还未下旨么。” 他朝皇上说道:“圣上,边关胡人之患未除,此人又是难得的勇猛良将,若是娶了郡主便不能再驻守边关,于我朝军中来说,却是可惜了。”

  沈如霖也上前道:“若是赐婚,恐有损圣上与恭贤王兄弟和睦,望圣上三思。”

  冉禄却道:“二位大人,你们怎知这不是她编造出来的幌子?”

  沈如霖转身,“冉大人莫非是想在早朝上让她自证其所言非虚?”

  “臣可自证!”黎遥君依然伏在地上。

  “奉德殿岂能容此不雅之举。” 卢衍摇头。

  苏时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有哪个男子会用这等事做幌子。冉禄,你适可而止罢。”

  皇上静待他们各自讲完,道:“动不动便跪,哪有个将领的样子,你起来。”见她起身站好,又说:“此事姑且作罢。不过边关苦寒,胡人凶戾,你日后定要万分小心呐。”

  “臣感念圣上挂怀,必为我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下了朝,黎遥君紧绷的一口气终于松了下来,陶进益放慢脚步远离众人,小声问:“你当真伤了根本?还是拒绝赐婚的托词?”

  黎遥君点头,“这种事我怎敢胡编,那可是欺君之罪。”

  两人走了一会儿,有个小太监从不远处小步走来,“陶将军,黎副将军,太子殿下邀您二位去东宫一叙。”

  黎遥君看向陶进益,后者向那小太监行礼道:“劳烦公公带路。”

  .

  湖面的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赵清颜站在船首望向岸边才抽出嫩芽的几株垂柳,鼻腔充盈着清澈湖水泛起的宜人清新。

  她闭目享受着这初春时光,散落的日光将她的面庞镀上了一层清薄透亮的洁白光晕,正如前人作赋所写,其皓质呈露,玉骨风姿,宛若洛川之神女。

  宁珩拾起盘中的一粒樱桃放入口中,悠然自得地靠在舱门边。前阵子肃真使者再次来朝代其首领求娶昭华公主,她以重疾难愈为由勉强应付了事,隔了这许多日子才终于能出来透口气。听闻去赵府上门求亲之人络绎不绝,想必清颜也不轻松,于是便在昨日遣人将她请了过来。

  小太监安正绕过几条回廊,穿过一处花园后,回身道:“请两位将军稍等片刻。”

  宁宣从书房中快步走出迎向他二人,“陶将军!” 他张开双臂抱向陶进益,随后松开手站正,转头喜道:“这位可是黎副将军?”

  黎遥君随陶进益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不必多礼!走,咱们进去说话。”

  周平康与沈知跟随其后,进入太子书房。

  侍女奉上茶点便依次退下,宁宣遣退其余宫人,与他们四人坐在一处,道:“一别多年,陶将军在边关可好?”

  陶进益回道:“承蒙殿下照拂,都好。”

  眼瞧着黎遥君十分拘谨,宁宣问:“黎副将军可是觉得拘束?”

  黎遥君面色略显尴尬,“臣第一次进宫,生疏得紧,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殿下海涵。”

  宁宣笑笑,“论起年纪,吾不过比你年长大约三岁,按民间习俗,你得叫吾一声宁大哥。”

  沈知摇扇笑道:“我与平康追随殿下多年,可都未能得着殿下这一句宁大哥。”

  周平康笑着接道:“倒是从未听过有人这样称呼殿下,黎副将军,不妨让我们开开眼界。”

  “这……如此僭越之举……” 黎遥君顿觉手足无措,她摇摇头,“万万不可。”

  “可,吾并不这样认为。”

  沈知打趣道:“黎副将军就莫要推辞了。”

  黎遥君扭头看向陶进益,以眼神询问道,真的可以么?见陶进益微笑点头,她结结巴巴地说:“宁…宁…宁大哥。”

  “哈哈哈哈!好!” 宁宣笑得开怀,“安正!”

  “奴才在。” 小太监自门外进来轻声应道。

  “水韵阁可备好了?”

  “回殿下,乐伎已在候着了。”

  水韵阁位于东宫的访微湖中央,几人连同宫人从宫内的步道登上长廊。

  沈知在后头向黎遥君说道:“忘了介绍,在下沈知,” 再微微侧身,“这位是周平康,礼部侍郎周大人的公子。”

  周平康这个名字她再熟悉不过,向二人分别行礼后,沈知又说:“咱们年纪相仿,适才拿黎副将军打趣儿,请您别放在心上。”

  黎遥君发觉这人的性子直来直往,像是个没什么心眼儿的,便道:“沈公子言重了,若是二位将在下当做朋友,于在下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哎,你说的,那往后,咱们可就是朋友了。” 沈知笑道。

  受他的感染,黎遥君面上也有了轻快之色。

  “他一向是这副不稳重的样子,待你熟悉了便会习惯。” 周平康拍了拍她的肩膀。

  沈知执扇指指周平康,“就你稳重。”

  走了一段,黎遥君渐渐放松下来,她举目望向前方,忽地发现远处湖中的小舟上有一人立于船首,身形出尘脱俗,有遗世独立之感。

  她心头怦然,似有什么东西要破茧而出。

  宁珩远远瞧见有一行人往湖中央走来,她起身道:“清颜,你看,兄长今日似乎要宴客。”

  遂命船夫将船泊在水韵阁边,扶栏旁的宫人伸手将两人迎上水韵阁前的宽阔平台。

  待宁宣走近了,宁珩问:“兄长,这两位是?”

  宁宣站定,回身抬手说道:“甘州圬城守将,陶进益陶将军,黎遥君,黎副将军。”

  “参见公主殿下。”

  “黎遥君?本宫听说过你!”宁珩有些意外,她走到对方面前,“你就是那个斩下胡人手臂的,是不是?”

  黎遥君低头应道:“是。”

  “清颜你来瞧瞧,” 宁珩回去将赵清颜拉到近前,“她看起来倒不像那种粗犷汉子呢。你,把头抬起来。”

  黎遥君抬起头,却正对上赵清颜的一双明眸。

  赵清颜眸底一动,平静无波的心间落入一颗澄澈如玉的水滴,顷刻融于心海,徐徐扩散出阵阵涟漪。

  两人就这么直直地望着彼此。

  廊下雀鸟的叫声清脆,缕缕清风从面庞轻轻拂过,暖阳将眼前人映得看上去不那么真切。

  黎遥君不知不觉间沉浸入神,直至陶进益轻咳提醒,她脑中一震,立即躬身道:“在下失仪,请姑娘恕罪。”

  赵清颜收敛起心绪,回了一礼。

  沈知与周平康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宁宣忍下笑意,说:“这是年前刚升任的户部尚书赵大人的千金,赵清颜。”

  黎遥君再次行礼道:“赵姑娘。”

  众人随宁宣于阁中落座,丝竹声起,黎遥君坐在将军身边,面色淡淡,看似在观赏舞伎的翩跹曼妙,可她心底,却在不自知地默念着那个名字。

  赵清颜。

  作者有话要说:

  皓质呈露引用自《洛神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