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说>穿越重生>穿成科举文女主的堂妹>第29章 二合一

  顾爷爷和顾老二的性格是闷葫芦, 就算心中有疑惑也不会问,反正关于银子的事情家里也轮不到他们当家,所以他们只是看了顾奶奶一下,又收回了视线。

  厨房的一边, 杜嬷嬷搬着凳子在吃饭, 在镇上她是和顾奶奶他们一起上桌的,但是到了乡下则没有, 倒不是乡下比镇上有规矩, 而是到了乡下多了顾爷爷和顾老二,毕竟是男主人, 她一个下人和男主人坐一桌吃饭不合适。

  杜嬷嬷一边吃着, 一边听着这一家子说话,觉得挺有意思的, 老太太一个人碾压全家。不过也再一次明白了姑娘之前在镇上同她说的话,老太太的确对姑娘特别偏心。可这种偏心对杜嬷嬷来说没什么奇怪的,身在大户人家,这种偏心见的多了, 只不过乡下人觉得女娃子是丫头片子赔钱货,所以才大惊小怪。

  顾爷爷和顾老二闷着不问, 屈氏则被好奇心抓的痒痒的, 她又不死心的问了一次:“娘, 那灵儿的画得买了十五两银子吧?”不然才十两银子,一下子拿出九两, 她婆婆肯定不舍得, 起码得留下一半,还五两银子还说得过去。所以屈氏猜测,起码得有十五两银子。

  顾奶奶瞪了她一眼:“吃肉还堵不住你的嘴吗?不爱吃就别吃。”

  屈氏赶忙道:“我吃, 我爱吃,我特别爱吃。”

  顾奶奶不看她了,嫌弃的要死。

  顾灵看着她们说话,每一句话都能逗乐她。

  吃好饭,杜嬷嬷起身来收拾,顾奶奶已经习惯有人收拾的日子了,但屈氏、顾爷爷和顾老二则好奇的看着杜嬷嬷。

  说起来,这是他们和杜嬷嬷的第二次见面,第一次见面自然是八月底他们给镇上送柴火、送床的时候,不过那个时候黑灯瞎火的,看的不清楚,现在倒是看清楚了。顾爷爷和顾老二看一眼就收回视线了,倒是屈氏多看了几眼,突然觉得,这吃好饭有人收拾的日子真不错。

  有人收拾餐桌,顾爷爷和顾老二搬着凳子去院子里坐,屈氏则一直盯着杜嬷嬷看。

  顾奶奶回了一趟屋子,然后把顾灵买来的东西拿出来:“老头子、老二、老二家的,这是乖宝给你们买的布料,给你们做新衣裳的。”

  顾爷爷和顾老二看着顾奶奶分到他们手中的粗布,还有点反应不过来。屈氏本来在看着杜嬷嬷收拾的,听到顾奶奶的话,然后出去。“啊哟,这两匹细布是给我的吗?”这个家里也只有她适合穿这个颜色。

  顾奶奶白了她一眼,把两匹布交到她手中:“这是你闺女给你买的,瞧瞧你闺女对你好不好?你可要记着她的好。”

  屈氏喜不自胜的摸着细布,她有好些年没做衣服了,家里能每年做衣服的也就是她闺女。闺女每年都能长个子,所以婆婆每年都会给她做新衣服,而自己已经不长个子了,一身衣服能穿几年,所以就别想从婆婆手中拿到钱去买布做衣服了。现在有了布,屈氏高兴的不得不了。“瞧娘您说的,灵儿便是不给我买布,那也是我的闺女,我能不记着她的好,不对她好吗?”说着,眼珠子一转,“娘,灵儿给您买的布是啥颜色的?”

  顾奶奶哪里不知道她的想法,这是想比一比颜色哪个好看。“乖宝说了,我和顾森、顾木要回镇上的,到时候让我们去镇上自己挑选。不过……”她伸出手,“你瞧瞧这是什么?”

  屈氏看到老太太手中的银镯子,眼睛一亮,不自禁的伸出手想要去摸。不过顾奶奶马上拍开她的手:“瞧见没有,这是乖宝送我的银镯子。”顾奶奶是谁,哪里允许得了别人在她面前炫耀。

  屈氏看看老太太手中的银镯子,再看看自己手中的布,虽然布不是那么香了,不过……还是香的。屈氏自己找出一番话:“您是灵儿的奶奶,别说买银镯子孝敬您,就是买金镯子孝敬您也是应该的。”

  顾灵看着,不得不赞叹屈氏是有脑子的。

  顾奶奶对这句话也颇为满意,她点点头:“那当然。”

  顾灵突然想起,她给屈氏买的银簪子还在她的小挎包里。因着布她是抱在身上的,所以之前进了顾奶奶的房间,就直接放在桌上了,但首饰是放在小挎包里的,故而忘了拿出来。

  但是这会儿突然说的话,没有提前跟老太太打招呼,老太太肯定会不高兴,所以顾灵不打算说了,等下个月拿到了三十两银子,到时候再把银簪子给屈氏,当是下个月买的礼物吧。

  说到这三十两银子,顾灵又惋惜那三成利润。

  但是,她还是不后悔拒绝。说白了,不仅仅是顾家无权无势,银子多了唯恐太显眼惹上麻烦。一个月三十两的收入,别说在镇上,就是在县城里,也是顶顶好的了。一般的商户、铺子哪有这么好?

  而且,李太太即便说了给她三成的利润,可是否是真正的三成又有谁知道?毕竟李太太会做多少成品出来,她是查不到的。而李太太也绝对不可能把真正的件数和利润告诉她。既然如此,她就参照现代的方式,用买断的价格来交易,彼此都省心。免得以后她拿的利润越来越多,招来李太太的不满。

  而今用买断的价格,便是李太太欠了她一个人情。

  当然,可能会有人觉得她傻,送到面前的钱白白的推了出去,可顾灵觉得,银子不在多,够用就行。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要有什么样的自觉。在这皇权统治的社会,没有什么比一家人的安全更重要的。

  顾奶奶:“好了,我给老大家的送银子去,老二家的,你把黄豆下水泡了,然后把猪蹄炖锅里,慢慢炖,今儿个晚饭早点吃,黄豆炖猪蹄,吃了晚饭乖宝和杜嬷嬷还得赶回镇上,她明儿还要进学。”

  屈氏刚要回答,收拾了厨房出来的杜嬷嬷道:“老太太,这个让奴婢来吧。”

  顾奶奶一想,觉得杜嬷嬷比屈氏靠谱,也整的干净,于是转头就道:“那行,还是杜嬷嬷你来吧。”

  屈氏也乐的清静。不过,等顾奶奶从厨房里拿了一碗猪蹄出来,她就不觉得这么清静了:“娘,你不是要去大房吗?拿着猪蹄去干什么?”

  顾奶奶理所当然的道:“老大两口子这几天也忙着地里头,身体也累,乖宝买了肉也要给她大伯补补身体,这是乖宝的一片孝心。”别看老太太说的大方,可算计不小。既然决定把一斤猪蹄给大房了,她就要说的全村都知道,也好给乖宝宣传宣传孝顺的名声,看谁还敢说她家乖宝好吃懒做不干事。

  屈氏惊呆了。

  顾爷爷惊呆了。

  顾老二惊呆了

  顾灵捂着嘴巴偷偷地笑。

  顾奶奶带着九两银子,拎着一碗猪蹄,雄赳赳的朝着大房走去。顾灵买来的猪蹄是切好的,怕家里的刀钝不好切,且她叫卖猪蹄的师傅把猪蹄切的比较小块,方便大家吃,所以一碗大概二百五十来克的猪蹄也是有好几块的。

  顾奶奶出手,只可能少于一斤,不可能多余一斤。

  顾奶奶端着一碗猪蹄走在村子里还是比较拉风的,这个点大家差不多都吃了午饭,所以很多人在门口闲聊,也有人端着饭碗在门口吃,还有人准备去地里了,在路上走。故而,大家都看到了顾奶奶手中的肉。

  “顾老太,你端着一碗猪蹄去干什么?”

  “顾老太,你手中的肉是生的啊?”

  顾奶奶骄傲道:“这不是我们家乖宝卖了画挣了些钱吗?知道这段时间家里忙,所以给家里买了猪蹄炖豆子,也给她大伯家带了些,好让她大伯补补身体。”

  “啊哟,读书人就是不一样,你家乖宝真孝顺。”有人道。到底是顾家在镇上买了房子,有些人也是愿意给顾奶奶面子的。

  顾奶奶趁机道:“可不是嘛。孩子以前年纪小不懂事,现在进了私塾夫子教的好,知道孝顺长辈了。”顾奶奶如果要说好听的话,还是很能说的,三两句的就把原主以前的不干活说成年纪小不懂事,又把现在的“孝顺”说成夫子教的好。

  还别说,这话叫人听了舒服。毕竟农民对读书人的敬重是发自骨子里的,尤其是夫子这种有学问的人,更加受人敬重。不然,朱策哪里能说动村里的老人,去向顾奶奶为顾兰提亲?

  当然,也有人对顾奶奶的话不以为然,但顾奶奶分家给了大房十两银子一头猪是事实,谁也不能说顾奶奶现在对大房不好。

  不过,这不影响有人下顾奶奶的面子:“顾老太,你们分家的时候不是欠了你大儿子九两银子嘛?现在有银子买肉吃,还没银子还钱吗?”

  “就是啊顾老太,这九两银子你不会赖掉吧?”

  “顾老太,做人这样偏心可不成。”

  顾奶奶心里呸了一声,想说老娘就是去还九两银子的,但是不能说,叫人知道乖宝一下子挣了九两银子,指不定酸成什么样。不过,顾奶奶也不是肯吃亏的主。“谁说不还钱了,你钻老大家床底下了?知道我不还钱了?”

  “呸,一把年纪了,还管人家闲事,真是闲事吃饱了没福气是肉。”

  “你……”

  “瞧着你那尖酸刻薄的样子,瞧瞧这是什么?是肉啊,你就是没福气吃。”

  “顾崔氏……”

  “再瞧瞧这是什么,一两银子啊……我们家一次性还不起九两银子,但是一两一两慢慢还总是可以的。我们家乖宝画画卖钱还,不怕人家看不起。”

  “也是,谁家一次性能拿出九两银子啊。”

  “一群妇人,就是喜欢嚼舌根,走了,干活去了。”

  顾奶奶一如既往的抬着高傲的下巴,从人群中走到大房的草屋前:“老大……老大……”走到门口,她就大声的喊,像是皇太后般等着顾大伯出来迎接。

  顾大伯一家也吃好了饭,饭菜是顾兰带着两个妹妹做的,因为分了家,顾兰和两个妹妹每天的任务就是喂猪和喂鸡,喂好之后,顾兰再带着两个妹妹上午跟着朱母学习女红,下午跟着朱策的妹妹朱芙习字。这大半个月下来,顾兰的心境平静了不少。

  顾灵说动顾奶奶分家的第一步是对的,至少重生之后,顾兰只有上辈子的仇恨,这辈子没有增加仇恨,所以心里的怨气因为这分家后的平静,安抚了不少。

  原小说里没有分家,故而重生后的顾兰看着大房一如既往的老实,看着顾奶奶一如既往的偏心,看着原主一如既往的享福,所以仇恨和怨气都增加了。

  “娘,您咋来了,吃饭了吗?”顾大伯也刚吃了饭,还坐在凳子上休息,听到他娘的声音就出来了,后来还跟着顾大伯母,“娘,您来了?”顾大伯母也叫的热情。

  说起来,顾大伯以前和顾爷爷、顾老二一样的闷葫芦性格,可自从“发现”他娘对他的爱之后,不说任督二脉开了,至少性格没像顾爷爷和顾老二那么闷了,至少每次看到顾奶奶,他都是一脸的笑意。

  当然,在顾奶奶看来,这是傻笑,没眼看了。

  而顾大伯母,以前看到顾奶奶又怂又自卑,现在自卑还在,但至少看到顾奶奶亲切了。不得不说,第二次的分家,一头猪和十两银子的魅力很大。

  顾兰也听到顾奶奶的声音,赶忙从厨房里跑出来。顾兰以前的衣服上都是补丁,一块一块的补的不好看。自从跟着朱母学了半个月的女红,简单的缝缝补补都能整齐了。她把以前补的不好看的衣服都拆了重新补,补成一朵朵的花,衣服看上去还是旧,但是整洁带着小花,还挺能看的。

  顾奶奶是顾兰的心病,如果说顾兰看到顾灵是羡慕妒忌怨恨各种情绪都有,那么看到顾奶奶是憎恨的同时还带着几分谨慎和害怕,就怕顾奶奶又怕压榨他们家。

  “嗯。”顾奶奶像皇太后一样的走进院子里,“我吃了饭了,进来说话。”

  顾大伯和顾大伯母如同太监和宫女,跟在顾奶奶的后面。

  进了屋内,顾奶奶把一碗猪蹄递给顾大伯母:“给,这是乖宝买来孝敬你们的。乖宝今天从镇上回来了,她画的画卖了钱,想着这几天家里人忙,就买了肉来给大家补身体,她说了,这是给你们的。”

  顾大伯赶忙道:“娘不用了,您和爹这几天也劳累,你们自己补身体吧。”

  顾大伯母道:“对对对娘,你们自己补身体吧,我们有鸡蛋可以补。”

  顾奶奶眉头一皱,硬塞进顾大伯母怀里:“给你们就拿着,这是乖宝的一片孝心,你们明白就好。”说着,又从兜里摸摸索索的拿出九两银子,“这是欠你们的九两银子,老大把借据还给我。”

  说起来,顾大伯和顾大伯母是真的从来没有想过顾奶奶会把九两银子给他们,就是肯给,他们觉得也要拖上几年,可是哪里知道,不过半个月,九两银子就还给他们了。

  顾大伯回过神:“娘,您把银子给了我们您还有用的吗?”

  顾奶奶道:“还有些,你快去拿借据。”

  “哎。”顾大伯去拿了借据出来,“娘,您回头没了,再来我这边拿。”是拿,不是借。

  顾奶奶:“我晓得。老大媳妇,你快把碗还给我。”

  “啊?哦。”顾大伯母从顾奶奶拿出九两银子就一直在发呆,这会儿游神回来了,赶忙去把猪蹄倒出来,还用清水把碗过了一遍才给顾奶奶,“娘,给。”

  顾奶奶接过碗,一阵风似的走了,留下大房一家子,看着她的背影。

  顾奶奶出了大房的院子,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她不能叫别人知道乖宝给她买了银镯子,是因为不想别人知道乖宝挣了多少钱,可在大房两口子面前炫耀一番又没什么。可惜,出来了再回去就显得有些刻意,所以顾奶奶惋惜的走了。

  大房的人总算是回过神了,顾小兰和顾二兰盯着猪蹄看,顾小兰道:娘,我们晚上放猪蹄汤吗?

  顾大伯母也回过神:“放,多抓几把豆子下水泡着,晚上和猪蹄一起炖了。”豆子饱腹,晚上只管吃豆子就能饱了。说着,她还看向顾大伯,“当家的,这银子……”

  顾大伯把九两银子给了顾大伯母,再一次深深的体会到他娘对他的好。

  这九两银子加上之前的一两银子,顾大伯母手头有十两银子了,有了钱就有些想法,比如顾兰之前同她说的调理身体怀孕的事情。于是,顾大伯母也同顾大伯提了:“……你看,兰儿说的这事情怎么样?”

  古代就没有不喜欢儿子的男人,这种喜欢无关重男轻女,就是很绝对的想要儿子,因为儿子是一家家的传承者。所以听到顾大伯母这样说,顾大伯几乎是没有犹豫的道:“行,这两天萝卜和白菜就该下地了,种好后你去镇上医馆瞧瞧。”

  顾大伯母顿时高兴的应道:“哎。”

  和他们的一派喜气洋洋不同,一直站在门口注意着里面动静的顾兰,从顾奶奶离开之后,久久没有回过神。她的脑袋里一片空白,甚至分不清前世是梦,还是这会儿是梦。不管是顾家还是奶奶,都和前世截然不同了。这让她逐渐迷茫了。

  ……

  顾奶奶回到家,顾爷爷等人已经不在了,去地里头了。杜嬷嬷在厨房炖猪蹄,屈氏在屋子里剪布料,她着急做新衣服呢,而顾灵坐在院子里看着顾森和顾木玩。

  顾奶奶心里又愁了,乖宝挣来的银子该怎么花?她是想买田地的,老百姓人家,只有田地才是命根子,但是这会儿买太打眼了。突然,顾奶奶灵机一动。这会儿在桃水村买才打眼,如果去其他村子,谁知道这地是乖宝的,那能叫打眼吗?

  顾奶奶心里头有了底。

  买了地她也没打算叫人知道,别说别人了,就是自家人她也不想被他们知道。到时候把地租了,按照行情,他们每年能收三成租。

  如果买的是稻田,每年要交税,按照税收大概是收成的三成,再交三成的租,那么租户还有四成的收入归自己。如果买的是旱地出租,租户不用交税,一亩地给主家一百斤的农作物,比如豆子、玉米等。但是农作物能种两季,他们交的租金就付一百斤够了,没有两季之说。

  所以多买几亩地,乖宝一年的粮食也不用愁了。

  顾奶奶想仔细了,决定过两天就回镇上找上回卖房子的牙行汉子去问问,觉得那人做事情利落。

  想好之后,顾奶奶叫了顾灵去屋子里:“乖宝宝啊,奶奶跟你商量件事……”她把自己打算去其他村子买地的事情说了一通,你瞧着如何?”如果是以前,她大概不会同孙女商量,但是自从孙女进了私塾,整个人如同开窍了般,顾奶奶竟然也不知不觉间想和孙女商量了。其实顾奶奶的想法也简单,觉得孙女是读书人,脑子灵光了。

  顾灵一听,立即称赞道:“奶奶您真聪明,您真是咱们家里最聪明的人了。”老太太懂得买地出租是好事情啊。如果是动荡的年代,可能地买了也不安全,人随时会离乡背井的,但看过小说的她知道,象国是太平的年代。至少不会出现国破山河的情况,所以买了地,这地就永远是她的。

  顾奶奶的想法得到了读书人孙女认同,所以她特别有成就感,胸膛也挺了:“乖宝你瞎说什么实话。”其实在以前,顾奶奶一直觉得自己是整个顾家最聪明的人,包括她的乖宝。顾奶奶就是对孙女有再厚的过滤镜,也不会眼瞎到觉得孙女聪明,孙女以前就是娇憨的性格。

  不顾现在不同了,读书人脑子就是比别人聪明,不然哪来的读书育人的说法?所以现在得到读书人孙女的称赞,顾奶奶能不骄傲吗?“好在你随了我,不像你爷爷和你爹。”